蔡平凡
[摘 要] 墨家教育強調德行與技能并重,重視并推崇技術教育,主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研究墨家學派的教育思想,將會更有力地推進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關 鍵 詞] 墨子;中等職業教育;德與技并重;工匠精神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044-02
墨子,姓墨名翟,先秦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其所創立的墨家學派對后世影響深遠。墨家在總結社會實踐經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標準。本文主要從墨家的教育思想出發,結合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情況進行剖析和挖掘,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貢獻力量。
一、墨家教育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墨子生于春秋戰國之際,這一時期是中國歷史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期,也是一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這一時期生產力迅速發展,諸侯爭霸,“士”階層崛起,私學興盛,各種教育思想層出不窮,逐漸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子及其弟子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積累了大量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并將這些經驗和技能應用到生產當中,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發展。墨子的教育思想逐漸形成,墨家學派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與儒家并稱“顯學”,形成了“不入儒,即入墨”的局面。
二、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環境:素絲說
墨子身于“農與工肆之人”,有著非常豐富的人生閱歷,在他看來,環境對人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墨子認為人的本性受環境的影響非常大,就像素絲一樣,放在什么顏色的染缸就會染成相應的顏色。墨子強調的是客觀環境的影響,因此主張教育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二)教學態度:強教
墨子強調積極主動地施教即強教。一方面,與儒家主張“君子若鐘,擊之則名,弗擊不鳴”的觀點不同,墨家學派則認為“不強說人,人莫之知也。”(《墨子·公孟》)對來學的人要教,對不來學的人可以送教上門。另一方面,墨子主張教育救世濟民。據《墨子·魯問》中記載,墨子與吳慮展開關于“教人耕者”與“不教人耕而獨耕”的辯論。在墨子看來,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若是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傳授與他人即“教人耕者”,那么將有更多的人學到知識和技能,可以更好地從事各種生產活動。墨子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教學態度十分難能可貴,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獨特的價值。
(三)教育方法:尚賢、因材施教、量力而行
1.尚賢
“尚賢”是墨家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曾提出“尚賢者,政之本也”“為政治國在于尚賢”(《墨子·尚賢》)。“賢”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學識的人才,這對激勵人們加強自我修身、力爭成為賢者有積極作用,同時也被歷代統治者所推崇,為我國培養、選拔優秀的人才起到積極的作用。
2.因材施教
治徒娛、縣子碩問墨子:“為義孰為大務?”墨子答:“譬若筑墻然,能筑者筑,能實壤者實壤,然后成墻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后義事成也。”(《墨子·耕柱》)意思是觀察弟子適合做什么,根據他們的特點,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量力而行
“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從焉。”(《墨子·公孟》)墨子認為,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而事物是無限的,因此教師要依據中職學生的精力和能力來進行培養,學生則要量力而行,不得貪多務得。
(四)教育目標:德與技并重
墨子在培養人才方面不僅重視對道德的養成,而且重視對技能的掌握,達到“興天下之利”的目的。
1.墨子重視道德教育
墨家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兼士”或“賢士”。對“兼士”的標準,墨子提出要“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即要具有深厚的道德品質、能言善辯的辯論技能和廣博熟練的知識技能。“厚乎德行”是墨子培養“賢士”的首個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墨子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不僅如此,墨子還注重對道德的養成,具體表現在:(1)踐行“天志”。“我有天志,譬如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圓,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墨子·天志上》)墨子認為人心中要有一桿秤,這是做人做事的標準,是衡量是非曲直的準則。(2)強調社會責任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墨子認為當個人有能力時要多助人,強調個人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和諧。(3)重視對意志的鍛煉。他要求學生樹立“強力而行”的刻苦磨煉精神,認為“志不強者,智不達”,意志不堅定的人,他的智慧也就無法充分發揮。
2.墨子重視實踐、重創新
(1)重實踐。墨子強調學以行為本,“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與其勞者獲其實”即使有廣博的知識,還應以實踐為根本,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重創新。與孔子的“述而不作”不同,墨子強調“述而作”。“古之善者則述之,今之善者則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耕柱》)墨子認為,在對先人的優秀成果予以繼承的同時也要重視對現在東西的發明創造,這樣才能有更多優秀的成果問世。
三、墨家教育思想對中等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積極為中職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
中職學生好奇心重,從眾心強,網絡依賴性強,針對中職學生的這些心理特點中職校可加以正確利用和引導。基本做到:(1)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學校里的宣傳欄可以宣傳好人好事,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廣播臺播放新聞時事、優美的音樂;班級設立班級公約、班主任寄語、班級文化墻等,讓中職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2)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職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活躍,而校園文化活動的目的在于培養中職學生組織、溝通、協調等各方面能力,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增強自信心。(3)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積極傳播健康信息,擴大主流輿論,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引導他們在網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
(二)中等職業教育要主動施教
中職校應該積極學習墨子這種主動施教的精神。一方面,中職教師要主動積極施教于中職學生。由于中職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差,長此以往,導致中職教師的責任感遭到壓制,但正是這種學生才更需要教育。因此,中職教師要學習墨子“不扣必鳴”的強教精神,發揮主動性,以身作則,主動詢問學生學習狀況,為其答疑解惑,努力為將他們培養成合格的技術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另一方面,現在的中職校一般都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并且具有很強的專業性,要將本校的專業知識廣泛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可采取送教的方式,如送教入鄉、送教入企業、送教入社區、送教入軍營等,這樣既能實現職業教育的意義,也符合墨子救世濟民的教育主張。
(三)教師要“因材施教”,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
現代多元智力理論認為人至少有七種智力,只是每個人每項智力的發展程度和組合方式不同,表現在每個人身上就各具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上可采取分專業、分層次的教學方式。如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節課的教學上,汽修、機械等專業可多介紹這一時期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孝文帝等,旅游、幼師等專業可多介紹這一時期風俗的變遷、文化藝術的發展等。教學層次上,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掌握基本史實即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重點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響以及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特征,甚至推薦閱讀相關書目。
現在的中職學生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他們渴望被肯定、被認同,隨著身體各種生理機能逐步成熟,成人意識、獨立意識、自主性增強,但由于受社會上存在鄙薄職業教育的傾向影響,中職學生的心理往往存在著自卑的消極情緒。因此,中職學生渴望被重視、被肯定的程度更強。教師要用“尚賢”的心理來看待中職學生,利用中職學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一方面,積極樹立榜樣。要善于在學生身邊發現榜樣,可以是道德榜樣、學習榜樣、勞動榜樣、技能榜樣等,榜樣形式多樣化。另一方面,鼓勵學生成為榜樣。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優點,使他們感到榜樣可能就是他們自己,從而增強其學習榜樣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四)中等職業教育要實現德與技并重
由于中職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就要獨當一面,所以中職校重視對學生實踐操作技能的培訓。校內建立實習工廠、實驗室,校外加強校企合作,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中職學生的團隊意識,激發其創新意識,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但是,職業教育不僅僅如此,更重要的是培養具有墨家學派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即“工匠精神”。
墨家學派型的“工匠精神”具體表現為:(1)熱愛自己的專業,對自己所從事的勞動持正確態度,不鄙視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2)具有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用科學嚴謹的態度來對待工作,這不僅是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是個人態度和人品的體現;(3)有“興天下之利”的人生價值追求。人生的價值追求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的得失,更重要的是實現自己對集體、對社會的價值。所以在日常的中職學習生活中,除了注重對學生技能的培訓,更要重視對學生良好職業道德的養成,要培養中職學生吃苦耐勞、敬業的精神,善于溝通、學習的能力。
墨家教育思想內容不僅豐富而且實用,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具有極大的啟示,多多借鑒墨家教育思想有利于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我國職業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克守.科技之父:墨子[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88-190.
[2]李長泰,夏金星.墨子君子思想與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關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83-86.
[3]趙苓妃,覃兵,游小娟.墨子職業教育思想探析及啟示[J].職教論壇,2009(11):59-61.
[4]鄭亮.墨子教育思想對推進高職教育發展的啟示[J].廣州職業教育論壇,2012(6):6-9.
[5]楊剛要.墨子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5(11):181-183.
[6]于光勝,劉長明.墨子的科技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