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玲
[摘 要] 機械基礎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基礎課,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論結合實踐,注重提高學生自身專業能力,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 鍵 詞] 機械基礎;教學內容;學習興趣;專業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117-01
機械基礎在中等職業學校是工科專業的一門綜合性專業基礎課,根據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要求,以實際生產中所需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為基礎,打破課程之間界限,以綜合知識應用能力為主線,將“工程力學”“金屬材料”“機械原理”“氣壓與液壓傳動”“公差配合”等教學內容融合在這一門課程中。機械基礎是從學生基礎課學習過渡到專業課學習的橋梁,也是學生學習整個專業課程的紐帶,更是學生將理論課程學習應用于實踐的橋梁,因此,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以及將來的職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該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一、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現象
(一)教材沒有體現目前中職學校的教育特色
現用《機械基礎》教材,其中只是刪減或選用了部分難度較大的內容,但仍以講授純理論知識為主,內容不僅枯燥、抽象,最主要的是缺少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部分,既沒有考慮到目前中職學生的素質能力,又沒有較強的針對性,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二)學生的知識基礎差
中職生多是中考的落榜生,文化基礎薄弱,而且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之前所學機械制圖課程基礎差,并缺乏基本的機械常識,所以在機械基礎課程學習過程中感到很吃力。
(三)教師自身缺少實踐知識
在機械基礎課程中,很多理論知識源于實踐而又應用于實踐,很多理論教學老師,很少參與生產實踐,有很多東西教師也不一定見過,因此課堂多數情況都是照本宣科。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知識掌握起來就會有困難。
二、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利于學生的接受和理解
(一)適時調整教學內容
中職院校教學內容以“夠用、實用”為原則,淡化理論性較強、難理解的問題,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要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如:根據我校學生情況,第二章構件的靜力分析和第三章桿件的基本變形,涉及工程力學中的受力分析、計算及強度計算,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學起來有難度,而且學生在今后工作中不一定用得上,因此對本部分知識應少講、淺講。第四章機械工程材料為主要內容,應重點講解。機械傳動、常用機構部分作為重點教授部分,教師應多講解一些本專業最新動態的介紹,多向學生介紹一些機械的新發展、新思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
教師還應適當調整教材的結構順序,如第五章第二節內容為螺紋連接,要介紹傳動螺紋和螺旋傳動,而關于機械傳動的內容在第七章才講到,若先講螺旋傳動,學生因為沒有學機械傳動的內容,學起來很吃力,教師可以把這部分內容放到后面機械傳動中去講,這樣前后教材內容有了聯系,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
(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雖然很多中職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但他們喜歡了解和觀察新鮮事物,凡是自己喜歡的就去做,動手能力強,因此,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就得使其對課程、對專業感興趣,最好對任課教師感興趣,這就要求做到:
1.備好課。主要體現在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具模型及多媒體動畫演示方面。例如,在講解凸輪機構時,首先用模型導入,然后邊演示邊講解,用動畫演示調動起學生的多種感官,并參與其中完成教學內容,最后以補鞋匠的釘鞋機作為聯系實際的內容,讓學生感覺學習的內容離我們并不遙遠,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培養學生探求知識的能力,真正做到啟發式教學。
2.理論聯系實際。機械基礎內容理論性較強,且較為抽象,若能理論聯系實際就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平面四桿機構時,從學生熟悉的健身器材、汽車前窗刮水器、公交車車門的啟閉、貨車自卸料裝置、火車輪運動及飛機起降落裝置引入,使學生對平面四桿機構的類型及特點都有所了解,激發其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教學效果明顯。
3.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視頻、音頻、動畫、圖片有機結合,使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大大增強課堂的生動程度,讓學生從客觀實例中發現知識的特點,課堂內容容易接受與掌握。
三、積極學習,努力提高教師自身專業能力
一位專業教師,若沒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實踐能力是不會受到學生青睞的,更不用說對你所教的課程產生興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給自己充電,了解機械行業最新消息,掌握行業前沿知識,通過專業培訓、到工廠實踐等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務學生。
機械基礎這門課比較抽象,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就要在教學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現狀,采用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做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消廣波.淺談機械制圖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新課程研究,2009(1).
[2]丁闖.淺談《機械基礎》課程教學[J].新課程學習(中),2011(1).
[3]黎鴻雁.《機械基礎》課教學方法初探[J].河北林學院學報,19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