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慧
[摘 要] 國學經典中包含了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兒女,有必要將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語文教學一直以來都是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該加入國學經典教學,它不僅能讓中華文明代代相傳,而且還能有效激發出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首先闡述了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的重要意義,然后論述了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 鍵 詞] 中職;語文教學;國學經典;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40-01
一、引言
國學經典是我國幾千年中華文明發展的精髓,它會對人們的精神產生非常大的正面影響。在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要求下,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語文課程是中職院校中一門重要的必修課程,其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訓練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傊?,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有利于優秀中華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二、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中的現實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學好語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分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漢語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富內涵的語言,很多中華典故和優美的古詩詞都是通過漢字流傳下來的。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學生在學習這些詩句的時候,腦海中就會浮現出詩中描寫的美麗景色;再比如《孔雀東南飛》,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凄美的愛情。通過這些中華故事很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
國學經典中不僅包含了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還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學習國學經典,可以讓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比如,《論語》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告誡我們看到賢德的人要向他學習,見到不賢德的人,要反省自己身上有沒有缺點,如果有要及時改正;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作者舍生取義的民族氣節;再比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訴我們要學習松柏身上堅忍不拔的品質。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其中蘊含的哲理,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他們將來做一個大寫的“人”。
三、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的重要措施
(一)在語文教材中加入更多的國學經典篇目
語文教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內容,所以可以將經過篩選之后的國學經典篇目加入語文教材中來讓學生細致地學習。國學經典中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有秦漢詩賦、魏晉玄學、唐詩宋詞、明清小說等,在中職語文教材編寫過程中,編者應該選取利于學生理解、對培養學生良好人格有重要幫助的國學經典加入教材中來,這樣才能有助于中職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從《詩經》選擇篇目時,就應該首先選擇《桃夭》等讀起來朗朗上口的文章。如果學生難以理解,不僅不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反而會讓他們對語文產生反感。
(二)提高語文教師的國學經典素養
語文教師的素質水平直接關系著中職語文的教學效果,所以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國學經典素養,只有自己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化內涵,才能更好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師在平時要多看國學經典書籍,多看與國學經典相關的視頻和講座,從一點一滴中積累自身的文化素養。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將國學經典篇目吃透,可以對篇目進行全面賞析,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將文章的核心思想講解出來。教師還應該給學生多推薦一些課外的國學經典讀物。
(三)在語文課程中設置國學經典誦讀模塊
將模塊化結構課程形式應用到中職語文教學中可以極大提升課程的靈活性,十分有利于職業教育的開展。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完全可以采用模塊化結構課程形式,在語文課程中設置國學經典誦讀模塊。國學經典誦讀模塊是開展國學經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誦讀國學經典,可以讓學生對國學經典進行初步認識,從誦讀中感受漢字之美、國學之美,然后教師再深入地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會對國學經典有更全面的理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學經典當屬語文教學中最精髓的內容之一,它是我國幾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和做人有很強的警示功能。因此,需要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適當引入國學經典教學內容,充分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觀。
參考文獻:
[1]盧輝.中職語文教學中引入國學經典教育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30):52-53.
[2]林文玲.淺論國學經典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6(8):46-47.
[3]唐靖淞.也談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經典教育[J].中華少年,2016(25):24.
[4]李璟.略論中職語文課堂中的國學經典教學[J].科技創新導報,2016(1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