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紅蕾
[摘 要]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是教學過程中基礎的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它總是存在著一些客觀問題,而作為教師,應該提出一些措施來改變,如此,語文課堂的教育質量才會提高。教育研究者多傾向于研究普通高中的教學問題,對中職學校的研究卻不甚探究,根據參考文獻資料和經驗心得的綜合總結后,試圖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希望能對中職學校的語文教學有所幫助。
[關 鍵 詞] 中職;語文;教學問題;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21-01
教學很容易以考試成績為導向,目的性極強,讓學生感到的負擔和壓力很大,然而在中職學校,教學并沒有背負很重的升學壓力,學生本可以在自由的環境中了解廣闊知識,擴大語文學科的知識面,但事實情況并非如此,反而語文學科的現狀最不容樂觀,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沒有像預想的一樣,相比在初中時卻得到很大提升。我認為問題出現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課堂主導與主體,即老師與學生,二是學習內容,包括課上和課后。
一、中職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主導與主體
1.主導:教師
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熱情并不高,語文素養也有待提升。面對中職學校的學生,極易失去耐心,有時候甚至他們自己都認為,中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要求不是很高,語文學科知識應該是普通高中要高考的學生該掌握的,對學生的未來,可操作的技藝知識用處更大。同時,中職教師并不能經常像普通高中的老師一樣,經常參與研討、進修,吸收經驗豐富的教師的意見,交流教學經驗。如果有一個既有高語文素養,洞悉學生心理,能夠傳授良好學習方法,又能夠講解清楚知識體系的教師,對學生來說將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2.主體:學生
中職學生相對于普通高中學生而言,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和學習意識相對薄弱,缺乏一些普通的語文常識,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也不夠。同時,他們的閱讀范圍一般情況下比較窄,閱讀量也比較少。除此之外,他們樹立的觀念是以實用為主,對語文學科學習必要性的質疑很容易讓他們在上語文課時心態松懈。
(二)學習內容
1.課上
在中職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因為部分教材文章比較傳統,學生的興趣不高。并且在講課的時候,很多教師并沒有仔細挖掘教材內容,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并且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并沒有做到推陳出新,沒有對教學展開更深一步的研究。很多教師的教學目的也不是很明朗,到底是實用為主還是提高語文素養,很多教師并沒有明晰。
2.課后
在課后,由于中職學校并沒有和普高一樣的升學壓力,很多學生除了沒有做到看課本預習、復習之外,更沒有做到多閱讀,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還有一些學生,在初中學習中沒有自己的學習方法,也缺少學習能力,即使教師規定了課后的要求,他們自己也并不能達到。
二、改進中職語文教學的措施
(一)課堂教學方面
首先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以熱情的態度來對待教學,以鼓勵的方法來對待學生,之后要清楚自己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內容實操性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兩者其實并不矛盾,但在上課的時候分清主次很有必要,如果確定增強課堂的實操性,那么可以多講一些實際性問題,針對教材過于老化的問題,教師可以自己找尋一些適合上課使用的材料。如果是為提升學生的知識素養,那么適當增加一些文學常識、名著閱讀、佳文賞析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并且,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形式,多開展語文的相關比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對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老師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來教學,一些學生很愿意學習語文,但苦于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對他們,教師要采用引導的方式,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課外
首先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可以采取口頭鼓勵,物質獎勵的方式來倡導學生擴大閱讀范圍和提高閱讀量;其次在教學結果評價方面,教師要建立一個具有實操性的完整教學評價體系,并且對中職教學的特點,評價體系不能僅僅建立在考試成績上,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個結果可由家長、學生一起來評定。同時,教師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和教學熱情,不僅要與同校同事多交流,也要定期組織參與一些中職語文教師研討會,交流經驗。
三、總結
中職教育對培養國家人才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語文教育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因為它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學習能力,能讓學生得到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語文能力,更能讓學生學到在技術學習中無法獲知的東西,然而中職語文教育并沒有得到相關部門很高的重視和很大力度的扶持。對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困境,作為一線教師,作為在教育過程中起到基礎性、關鍵性作用的角色,應在教學過程中從自身做起,根據國家教育改革的內容,結合教學實際,完成教學改革,讓學生能夠成長為社會發展需要的人。
參考文獻:
[1]姜勝彥.對當前中職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路徑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12):141.
[2]金萍.中職語文教育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5(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