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 隨著全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廣泛關注,怎樣提升職業教育的質量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之一。圍繞提升中職會計教學的質量展開討論,以陶行知“生利主義”思想為抓手,分析目前中職會計教學的現狀,探討提升教學質量的措施,為中職教育的發展開拓一定的思路。
[關 鍵 詞] 生利主義;中職會計;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56-02
一、引言
大國工匠,離不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2016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精髓便是精湛的技能技藝與精益求精的職業態度。在此大背景下,職業教育在社會上引起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近年來中職的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很多中職畢業生在走向工作崗位后逐步被企業認同,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目前的中職教育尚處于“放羊式”的初級培養模式階段,職業教育更加注重職業技能與素養方面培養的優勢和特點尚未完全突出。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的總體要求下,本著“德才兼備,知行合一”的原則,中職教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確立“精準培養”的理念,在提高操作水平、動手能力上下工夫,培養出更多更好的適應“中國制造2025”需求的高水平技能人才。要做到這些,就必須深入了解中職課堂教育現狀,找到發展的瓶頸,尋求有效措施,打造高效課堂。
二、中職會計教學現狀及原因分析
為充分了解中職課堂教學的情況,筆者對本市區三所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在校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學生對中職會計課堂教學的滿意度僅為24.5%,在最影響滿意度的因素(多選)中,76%的學生選擇了“會計理論知識枯燥,老師教的聽不懂”,61%的學生表示“老師教學手段單一,一言堂”。同時中職會計課堂中也出現了很多令人深思的不良現象,如上課睡覺、發呆、講話、玩手機,甚至直接與教師唱反調。
由于資源的有限性,筆者目前只對自己所任教學校的畢業生進行了回訪。結果發現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回訪畢業生表示自己工作后實際接觸的會計工作與學校所學內容出入較大,需要重新學起。這些數據無疑給中職會計教師一個當頭棒喝:我們原以為自己已經很盡心地教書,但學生普遍滿意度低;我們原以為中職教育已有了很長足的進步,但是學生畢業后直接就業的社會契合度明顯不夠。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呢?
在筆者看來,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任務,因此,當教學出現問題時,單方面追究某一方的責任都是片面的,我們需要對兩方面都進行分析。
教師,是學校教育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他向學生傳遞著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但我國職業教育相較于基礎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而言,起步較晚,在師資培養方面,其發展尚顯不足。我國高等教育設置的是會計學等理論專業,其課程也主要涉及會計專業知識,不涉及教育學、心理學等師范類的課程內容。此外,由于會計專業理論性與實踐操作性都較強,而目前會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偏重于理論層面的理解與掌握,技能層面雖有所涉及,但尚顯不足。這些都導致中職會計教師的先天不足。很多教師往往局限于“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在短期內難以有效創新,很難把自己已有的知識按學生的理解水平有效展示出來,因此,在教書時常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無奈之感。
學生,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經過中考分流,大多數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不扎實,容易產生厭學、消極應付的學習心理。在筆者采訪的中職學生中,有10%的學生表示僅為了應付父母而來學校,52%的學生表示會計專業是父母認為就業比較容易而選的,他們只是為了獲得一張文憑,對會計不是特別了解和感興趣。但從調查中筆者也發現真正完全放棄自我的畢竟只是少數,大多數學生在進入學校時都抱著從頭開始的心態,他們也希望通過學技術、練技能來證明自己。雖然有積極的學習心理,但我們不應忽視中職學生在學習信心和習慣方面存在的劣勢。在學習信心上,由于從小到大在成績上失利,特別是中考的分流,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職校時都會產生失落感,甚至自卑感。此外來自父母和老師、同學給他們的壓力讓他們產生了心理陰影,總認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學習上缺乏自信心,因而學習動力也就不足。長久的學習失落感讓他們或多或少對教師產生了一定的畏懼心理,害怕接觸教師,就算對學習內容難以理解,他們也不愿意提出。于是不理解的東西越積越多,漏洞越來越大,在一切歸咎于“我就是不如別人”的心態下,學習成績也不會有明顯的起色。惡性循環之下,造就了他們想好卻認為自己注定好不了的敏感心理。從學習行為習慣上,大多數中職學生已完全習慣了由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對學習內容,他們大多抱著能理解就理解,不理解就死記硬背,背不下來就放棄的心理,于是作業拖拉、相互抄襲也就屢禁不止。長期懶散的學習習慣讓他們總希望由老師牽著鼻子去學習,懶于獨立思考,也不會自主學習。于是如果能遇到一位比較負責的教師,采取“全方位全場盯人的做法”,或許短時間內能奏效,但一來這對教師是巨大的挑戰,二來“強扭的瓜不甜”,要想學有所成,靠教師單方面“押”著學習明顯不夠,畢竟學校不能負責學生的一輩子,走上工作崗位后若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與方法,仍然會被社會所淘汰,這必然背離了中職學校的辦學初衷。
三、提升中職會計教學質量的措施探討
我們如何才能提升中職會計教學的質量呢?筆者認為在職業教育發展思路方面,陶行知先生無疑是具有重大貢獻的,陶先生很多精辟的論述都是職業教育的理論瑰寶。于是筆者試圖借鑒陶先生的思想對該話題進行探討。陶先生認為職業教育必須貫穿“生利”二字。“生利有兩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品、公制器是;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無有,醫生活病是”,也就是說職業教育應該培養的是為社會“生利”之人。
筆者認為要想提高中職會計教學的質量,首先得從教師入手,幫助其理解中職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們培育的是將來能為社會“生利”的技能型人才,正如“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一般,基礎教育階段的失利并不代表學生沒有可取之處,只要我們用對方法,學生依然是“生利”之人。只有心懷“生利”之目標和夢想,教師在教學時才能更有耐心。當然,對學生也應強調“生利”的夢想。對學生而言,他們大多都曾遭受過學習失利的打擊,加之外界各種有形無形的壓力,或多或少造成了他們心理的脆弱。而一個人若想成才,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所以,學校應通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活動的引導,促進“生利”之目標和夢想在學生心中生根。學生只有學會自我肯定,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才能全神貫注投入中職的學習中,從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其次,教師本人還應有“生利之經驗”。陶先生曾以樊遲想向孔子討教學問被拒絕為例說明了“術業有專攻”的道理,孔子不懂醫術、貿易而無法在這些方面教授樊遲。因此,教師只有切實掌握會計理論知識,熟悉會計的技能操作,才能在教學時有的放矢,讓學生學有所獲。因此,定期對教師進行理論知識的梳理,組織教師進行脫產(半脫產)的下企業培訓,教師才能不斷積累“生利經營”,與時俱進。考慮到行業的特殊性,筆者建議選擇與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長期校企合作。一來事務所的工作能讓教師在短時間內接觸到各類型企業的會計工作,幫助教師掌握前沿的會計訊息;二來事務所可以大量吸收從業人員,優秀學生也能借此途徑獲得實戰經驗。
此外“生利之學識”對提高教學質量也同樣重要。陶先生曾說:“吾國農業數千年來所以少改良者,亦以徒有經驗而無學識以操縱之耳”,因為“無學識以為經驗之指導,則勢必故步自封,不求進取”。陶先生告訴我們,在教學時不能讓學生覺得只要學好教師教授的知識就足以成為“生利”之人。畢竟會計行業瞬息萬變,只有掌握學習的方法、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符合崗位要求,適應畢業后的社會環境。若學生的眼光僅僅局限于學校,局限于當前,就容易故步自封,不利于后期的成才。就如隨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取消,很多學生開始對學習《會計職業道德與法律》產生了質疑,似乎不考試也就沒有必要進行學習。這帶有功利色彩的言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過于突出考核二字,忽略了學習最純粹的意義——豐富個體的精神世界,促進個體的自我完善。為了考試而學習,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學習的遷移理論告訴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思維方式、習慣和解決問題的思路都會潛移默化得到培養,所謂“觸類旁通”便是如此。教學,不是單純地教授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日后在何領域都能做到活學活用,這便是“授之以漁”。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應加強“生利之學識”教育。教師應注重自身人文素質的提升,天文地理、時政民生都需要了解一二,這樣才能將人文精神滲透到專業領域,以教師博學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學無止境”“終身學習”的概念。對學生,學校可通過組織各類學生活動,如學術講座、知識競賽、社會實踐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更為清晰地認識自我,并樹立自我完善的理念。
最后“生利之教授法”必不可少。中職學生還未成年,對知識的自我探索能力不足,大多數基本的學科知識還是由老師教授給學生的,因此教師應加強對教育教學方法的打磨,特別是剛剛步入職教會計教師行列的教師,更需要通過教研活動、聽評課等方式不斷吸取優秀教師的經驗與方法,提升自我的教學能力。當然,學校也應幫助教師分析學情,理解中職學生的性格和學習特點,定期組織經驗交流、心理疏導活動,幫助教師以良好的心態打造高效的中職會計教學活動。
四、結束語
總之,提高中職教學的質量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愿我們的職業教育在陶先生思想的指引下取得更為長足的進步,為國家培養更多專業化的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遠東.陶行知職教師資觀及啟迪[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5):18.
[2]史有萍.貼近生活,提高高職會計教育教學效果[J].職教通訊,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