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峰
[摘 要] 通過對中職學校信息化教學現狀的調研分析,信息化教學是中職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技術手段。就“互聯網+”時代應用信息化技術推進中職學校教學創新的新舉措、新做法和新途徑闡述觀點,以期拋磚引玉,供中職學校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 鍵 詞] 中職學校;信息化技術;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 G4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08-02
近年來,許多中職學校依托數字化校園、信息化校園、智慧化校園等項目建設,有效提升了校園軟硬件基礎設施。同時,通過校企合作、師生共建等模式建立和完善各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包含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課件、教學視頻、互動微課以及習題庫等,為教師的教學創新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較好的平臺。隨著“互聯網+”成為生活常態,中職學校的教學活動也離不開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它賦予教學一雙徜徉云端的翅膀。
一、信息化校園建設新舉措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教育部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陸續發布了推進信息化建設的相關文件,信息化手段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成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在這股浪潮中,作為學校管理者必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穩步推進信息化校園建設,為教學創新奠定基礎。
(一)加強信息化校園基礎設施建設
信息化校園包含網絡設備、服務器設備、終端設備等信息化設備。為此,學校應進一步改善校園信息化環境,重點在局域網的優化配置和數據平臺建設。有條件的學校在校園網基礎設施上可以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利用無線局域網具有高帶寬、靈活布設和無線接入的優勢,最大限度地滿足在校師生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同時,采用適用的網絡管理軟硬件,提高學校網絡安全和管理效率,提高內網運行速度,確保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能滿足支撐應用不斷升級的要求。而數據平臺建設是信息化校園建設的核心,只有建設一個統一的、完善的、共享的、標準的數據平臺才可能構建成功的信息化校園。
(二)全面推進信息化系統建設與應用
引進OA系統、教務管理系統、信息化教學平臺、電子圖書管理平臺等,并打通了各個系統的端口,實現了各系統的兼容性,為實現校園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手段在學校管理、教學科研、校園生活等領域的應用,實現信息化技術對學校業務的全覆蓋。
(三)建立學校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平臺
大力推進數字課程資源、數字圖書資源和數字檔案資源等信息化資源建設,把現有教育、教學、科研等資源重建整合,逐步充實教學資源,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資源網站。在現有電子圖書館的基礎上發展圖書館信息化資源庫藏,優化組合學校現有的多媒體、音頻、視頻等資源信息儲存,為師生提供快速查詢下載的服務。
(四)完善信息化服務保障體系
加快完成校園網絡升級改造,進一步完善基礎支撐,切實建立結構科學、資源共享、運轉高效的信息化服務保障體系,確保所有的信息系統、信息基礎架構、信息化團隊能夠為學校發展、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二、信息化教學模式新做法
當代中職學校實行自主學習,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下。如果通過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可以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知識傳授,實現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和個性化學習。
(一)加強信息化師資培訓
教學的主體是教師,應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首先得讓教師提高信息化技術水平。據學校的一份內部問卷調查顯示,有六成以上的教師面對“互聯網+”帶給教育的革新望“術”興嘆。為此,多渠道多方位對教師隊伍進行分批次分層次的信息化技術培訓是教學創新的首要任務。我校通過“引進來、走出去”戰略,舉辦了一系列信息化教學技能提升的校本培訓。不管是外派培訓還是校內培訓,有效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學習現代教育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以我校德育教師為例,從新畢業的年輕教師到老教師,全員參與了Camtasia Studio錄屏軟件培訓、優芽互動電影制作培訓、藍墨云班課APP的應用培訓等,通過一系列培訓,老帶新,新幫老,互助學習,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二)推進混合式課堂教學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用好優質教學資源。為此,我校通過課題立項,積極探索中職O2O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研究,取得良好成效。以我校德育課堂為例,借助藍墨云班課APP,課前,教師發布學習任務單,推送微課和學習資源,學生通過手機端,開展移動學習、泛在學習和個性化學習,在線完成相關討論或測試;課中,教師通過數據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教學,并設計線上線下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課后,學生學以致用,教師在線答疑解惑。這種混合式教學有效實現了信息技術與教學的深度融合,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三)以賽促教,以賽促研,推進教學創新
近年來,信息化教學大賽開展得如火如荼,各中等職業學校以信息化教學大賽為抓手,通過各教研組的積極組織、層層選拔,推薦優秀的教學作品參加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大賽和信息化教師說課比賽。在比賽的歷練中,參賽選手如鳳凰涅槃,成長突飛猛進。每年賽事結束,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組織獲獎選手舉辦經驗分享會,以點帶面,掀起信息化教學的新高潮。以我校德育學科信息化大賽為例,為推進以賽促教、以賽促研的良好教科研氛圍,教研組實行一人參賽全組參與的比賽模式,從參賽選題到教學設計到課堂實施,全組教師在思維碰撞中不斷產生智慧的火花,而每年的獲獎選手將成為下一年度的參賽選手的最主要指導教師,通過以老帶新,良性循環,推動整個教研組的教學創新。
三、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新途徑
眾所周知,信息化教學需要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信息化技術的應用需要信息化資源的建設,否則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綜觀當前中職學校信息化資源建設,無論是數字課程資源、數字圖書資源,還是數字檔案資源等,很多是依托企業開發來實現資源的建設。這往往導致資源與教學環境不匹配和后期維護成本高等問題。同時,由于過分依賴企業開發資源,教師的信息化應用水平受到限制,止步不前。如何解決這一主要矛盾,筆者通過近年來的建設摸索,提出以下新途徑:
(一)合理規劃,培養資源建設技術骨干
數字教學資源不能一味地“為建資源而建資源”,這樣做出來的資源無法系統地應用到教學當中去,而是應該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中心,根據學校自身的辦學特色,以服務當地經濟結構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從課程標準、課程設計、PPT教學課件、教學視頻、互動微課、習題庫等方面進行建設,這就必須培養一批專門的技術骨干,為數字資源建設提供后盾。例如,針對德育學科特性,引入優芽互動電影制作軟件,通過便捷高效的數字資源制作工具與海量專業素材資源,解決教師制作難、創新難等問題,輕松實現個性化課件制作,滿足教師個性化教學需求,提升教師對資源的應用能力及對資源加工創造能力。然后,學校通過遴選,推薦青年骨干教師信息化資源建設的技術骨干,使之成為信息化資源建設的種子。
(二)多元合作,成立數字資源制作中心
在全校普及培訓信息化應用教學技術的前提下,通過學科帶頭人牽頭,青年骨干教師共同參與,成立“數字資源制作中心”,開展資源建設研究和實踐。充分發揮老帶新的作用,將老教師優秀教學經驗與青年教師信息化能力充分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達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三)結合專業特點,探索師生共建資源新模式
當前,學校專業課程信息化資源制作大多依托于教師,但因教師教學任務重,制作緩慢,創作力不強,而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學生群體具備較強的信息化應用能力,況且中職學生課余時間較為充裕,專業特點顯著,比如,美術專業擅長畫面設計,學前專業學生擅長故事腳本編寫,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擅長計算機硬件技術,計算機網絡專業學生擅長軟件技術……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優勢,由學科教師牽頭成立學生微課制作興趣小組,通過這種師生共建的新型模式,解決資源庫建設難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加強學生的教學參與感,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信息化教學展示了未來教育的美好前景,但教育信息化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在信息化教學的道路上,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斷加強培訓學習、不斷付諸教學實踐、不斷反思教學成敗,才能為實現真正的教學創新而邁步前進。
參考文獻:
[1]薛東亮.中職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及推進策略的思考[J].河南教育(職成教版),2017(1).
[2]徐蒙蒙.信息化手段在職校德育課中的常態化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
[3]周春暉.中職學校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