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崇澤
[摘 要] 當前,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應用型大學主要是針對當前的人才培養狀況,為了和大眾化的教育發展相適應而開展的探索。和我國當前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一致,符合我國的發展戰略,并且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二者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致的。
[關 鍵 詞] 應用型大學;本科;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035-01
一、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應用型大學缺乏創新創業教育機制
在當前的多數高校中,缺乏足夠完善的管理機構,不同領導之間的分工和合作還沒有劃分清楚,許多工作尚處在不斷磨合狀態,并且在高校中,大家對創業創新教育缺乏相應的認知,并且執行力度不佳,缺乏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機制。
(二)應用型大學缺乏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在當前的應用型大學中,大部分高校并沒有完善的課程體系,缺乏相應的教學實踐標準。在多數學校中,基本都是定期舉辦一些創業講座,或者開展創新比賽,它們的內容都是以創新創業為基礎,主要是分析創業心理、宣傳創業政策等。在當前的課程教學中,缺乏課程實踐設計,并且在教學方法上,多是利用傳統的講解,缺乏評價環節,這就造成了在當前的應用型大學中,其創新創業課程和教育發展的現狀不相符。
(三)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缺乏,學科體系亟待建立
在當前多數的應用型大學中,都有著師資水平不足的問題。并且多數任教教師很少有自身實踐和從業的經歷,他們本身沒有真正的實踐經驗,因此,很多高校都從校外進行聘請,但是兼職教師也存在著很多弊端,影響了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連貫性和實效性。缺乏高水平的師資力量,也是造成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困難的重要原因。
二、應用型大學(本科)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
(一)成立大學生創業教育專門機構,完善體制機制
在應用型大學中,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離不開制度作為基礎和保障。因此,當前的應用型大學需要專門加強機制建設,設立完善的制度,確立合理的體制,形成教學和就業以及科研等部門的統一,加強協調工作建設。對應用型大學創業教育資源進行合理的優化和配置,統籌發展,加強對其的政策支持,進行有效的創業指導,在工作中,要增加對其的經費支持,從而不斷推動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發展。
(二)加強校外資源整合,實現創業教育資源平臺支撐
(1)要實現“校本、區域和行業”這三個的有效結合,從而不斷提高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效性。(2)要加強對校外資源的利用,例如企業、政府和孵化器等,從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方式,利用這些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可以給學生的創新創業帶來教學資源,從而使學校的發展和建設與區域的發展相適應,符合行業發展的需求。(3)利用產學聯盟系統,不斷提高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實現在高校之間的聯盟,在企業之間形成企業聯盟。
(三)加強創新創業師資力量建設,加強學科建設
(1)要加強師資力量建設,不斷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培養“三師型”師資力量,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使他們“能講課、能咨詢、能實踐”,在教師隊伍的設置中,不僅需要專家教師,還需要企業的專家來進行指導,從而確保技術水平的提高,提升學術水平,這樣實現教學的優勢互補,實現學生理論和實踐的充分結合。(2)要針對創新創業不斷探索,加強對其本質和目的的認識,不斷尋求創新創業的有效方式,加強創新創業學科建設。
(四)完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設計,強化創業實踐
有效的教育模式需要基于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因此,不斷完善教學課程設計也是工作開展的重要問題。在課程體系設置中,要突出教育的實踐性,并堅持“實踐導向”。既要做到課程內容的創新,又要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斷強化實踐的作用,堅持課程內容的實踐主要是實現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將其和創業實踐相聯系,并且在課程設置中,要加大創業實踐所占的比例。同時,也需要注重理論知識的構建,從而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統一。
(五)利用校企合作平臺,拓展創新實踐教學空間
為了實現創新創業實踐,需要展開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從而分層次推動應用型大學的創新創業教育。可以邀請企業家到學校演講,或者是學生進入企業參觀,也可以開展企業家沙龍,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加強學生的創業思維,讓學生參與到由企業贊助的活動中去,例如各項競賽和實訓仿真模擬中,可以促使學生突破自身的專業限制,實現模擬創業。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應用型大學教學中,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隨著大學生的就業環境日益嚴峻,也給應用型大學創新創業教育帶來了挑戰。這就需要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機制,加強教學體系建設,從而逐漸探索出一種和區域發展相適應的創新創業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郝杰,吳愛華,侯永峰.美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建設與啟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2]王占仁.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科化特性與發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7(3):5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