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摘 要] 在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新技術的大力提倡和運用給每個領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對學生來說,為了將來有能力走向社會,在學校中培養能力,尋找全面發展的平臺,培養互聯網思維有益無害。遵循這一思路簡要地提出了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意見。
[關 鍵 詞] 移動互聯網;人才培養;課程建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0-0145-01
高校人才的培養工作是一項艱難而長期的工作。因為社會的轉型和教育理念的不斷革新,如何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發展的人才成了創新教育體系關注的問題。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積極吸收海內外高等學府經驗,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基本素養缺一不可。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適應時代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升自身素養是為了尋求更大發展空間的前提。所以在當前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培養跨界思維,掌握互聯網技能才是最為首要的事情。
一、當前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所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結構和內容脫離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背景
目前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專業課程幾乎都是由公共課、專業課組成,公共課不做細分,為一個整體,而專業課通常包括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與專業選修課三個部分。但是當前的很多高職課堂上,缺少和移動互聯網掛鉤的課程設計,導致所設計的課程并非完全切合這一時代背景,容易與時代脫節。
(二)學生對移動互聯網的時代背景認識不深刻
學生沒有從思想上意識到當前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應當培養互聯網技能將來才能在職場上不被淘汰。例如,一些基礎的移動互聯網概念、長尾定理、沉沒成本等,這些概念學生如果不掌握,就無法了解互聯網的基本運作特點,將來在職場上有可能落入下風。學校要提升學生的緊急意識,也要讓學生重視學習互聯網的相關知識。
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高職院校專業課程改革途徑
(一)從教師角度來說,提升自身能力,多借鑒同行教學經驗
教師也需要隨時更新自己的技能,接觸前沿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有必要組織教師進修,也有必要組織講座或者是交流會讓教師充電。教師結合當下的互聯網環境為學生增加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調整教學進度。在西方國家,高職院校課程早就實行了比較人性化、后網絡化的模式。教師都會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并專門針對學生的程度開設了不同的移動互聯網基礎課程,讓基礎不夠好的學生去彌補差距,然后再回到專業課堂上繼續和同學一起學習。這對我國的高職學校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可以多向外國同行借鑒經驗,多采用西方教學的方法,例如,討論、參觀、座談會、小組作業或者是與教師互動交流等形式來集中討論有關互聯網方面的話題以及專業課方面的內容。靈活自由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進行思考,也可以參考同學的解決思路,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路。
(二)融合業界要求,設計更為貼近業界的課程
高職院校的學生都會有機會在企業之中頂崗實習,但是這還不夠,在學生日常的安排當中,要讓他們更多地了解與職場所契合的技能并加以學習,例如,在當前的互聯網時代,簡單基礎的Office軟件、Excel程序,還有簡單的建模和設計軟件等學生都要掌握。
首先,校企合作開發核心課程標準,教務處研制了核心課程標準的指導框架,主要包括課程教學理念、課程定位、課程性質與任務、課程內容、課程教學實施建議等,每門核心課程按照框架要求開發本門課程標準;其次,核心課程標準開發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源于實踐的工學結合特色教材;再次,根據核心課程實踐要求,融入職業要素、企業要素,創設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實施環境;最后,根據專業核心課程教學要求,校企合作開發虛擬車間、虛擬工藝、虛擬實訓等配套資源。
(三)采用多維度的課程設置方式和學習評價模式
當今的人才來說,不僅僅要有極高的專業知識,還要做到成為一名“通才”。高職院校因此應該為學生設立“核心課程+專業課程+興趣課程”三個層級的選課制度,力圖幫助學生全面發展,并且在專業知識方面能保持前沿性。學生除了需要學習本專業課程,同時也要加強對移動互聯網知識的學習,移動互聯網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還有營銷和寫作方面的知識。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挖掘每個大學生的潛質,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在高等教育階段,大多數受教育者都是二十幾歲的青年人,各項智力因素均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且隨著知識的拓展、經驗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渴求更強烈。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學院更加應該著眼于當下的發展趨勢,不僅為每一個大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自由的選擇機會,還幫助學生熟悉前沿趨勢,更好地掌握未來所需的智能技巧。我國高職院校基于移動互聯網時代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對每一個學生來說都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郭凡.“互聯網+”背景下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對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2]謝瑜丹.移動互聯網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影響及其應對[D].湖南農業大學,2015.
[3]田海燕.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