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 現在大家稱呼教育工作者為教師,擴展開來說為教學的師傅,其職責為教學,師傅需要將學生教會,又需要自身提高,教與學是兩個部分又是緊密相連的一體,因此教師要在教育中學習,并在學習中進步。
[關 鍵 詞] 教學;學習;教學合一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280-01
當進入教育這個行業的時候,我以為自己結束了學生的職責,全身心的做一位老師。可當我接觸到學生時,才發現并非如此,也真正體會到陶行知先生說的“活到老,學到老,教到老,做到老”的意義。教育不僅教育他人,也要教育自身,在不斷的教育中取得進步。
一、做好老師——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
職校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知識、心理、生活以及學習方式參差不齊,這對職校生的教學就存在一個重大的挑戰。作為教師在面對這些學生時,往往不能對他們的成績寄予太高的要求,因此當結果不盡如人意時,教師就要完善課堂教學過程,在不斷的探索中,把握學生的特點,實現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任務。
我發現學生并不是所有的課都不喜歡,對于有“魅力”的教師授課,他們聽得特別認真,有興趣去學。研究這些有“魅力”的教師,我發現他們的“魅力”源于他們充足的課前準備。在備課過程中,教師要通讀教材,認真鉆研,熟悉掌握教材內容,理清脈絡,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教師還要通過閱讀其他同類教材,補充自己的知識面。有深度和廣度,講課時才能得心應手,能將專業性較強的教材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通俗易懂地講解,將所掌握的教材內容傳授給學生。
二、善做學生——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學校給每一位新教師都安排了經驗豐富的“師傅”。我很幸運有兩位資深的師傅,一位是教學方面的課堂師傅,一位是班級管理方面的班主任師傅。雖然是專業科班畢業,自己對知識很理解,但是在課堂上如何把知識講解清楚,尤其是對中職的學生來說更是要把知識簡化,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師傅的指導下,我在空課時間去聽課,聽一些老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上課方式,體會他們的上課節奏,課后結合自己的習慣,在課堂中不斷實踐,總結適合自己的方式。同時,我借同事的備課筆記學習,研究他們是如何備課的,備課時注意的地方,使自己的備課能更充分更詳細。
記得第一年做老師,學校沒有安排我做班主任,因此,相對于班主任而言我的工作是比較輕松的,但是,我接觸的都是學生,當在課堂上學生犯錯誤時,我也需要與他們交流,批評并要求他們及時改正錯誤。當與學生接觸之后我才發現,與學生交流有著很大的學問,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因此,有時候學生問題解決不了時,我會向其他老師請教。班主任教育學生時,學習他們處理的方式方法。有某位前輩進行經驗交流時,認真學習,耐心的聽取其他老師的意見,虛心接納。
三、教學合二為一——教員最重要的精神,力求能力的長進,教法的改進
教師的任務是教學,但教師不能只教不學,也不能只學不教,而應該把教與學相結合。作為專業教師,更要把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相結合。在夯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投入實踐操作中,掌握技能,并且能很好地將兩者結合,在課堂中,學生在學理論知識時能聯系到實際的運用中,使學生有實體感。在實習操作中穿插理論知識,對學生進一步了解。
這學期學校安排我帶學生實習。雖然實習老師已經很詳細的對我介紹實習的整個流程,課題內容,注意事項,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由于第一次帶實習,經驗不足,許多問題無法幫助學生解決,只能在過程中研究學習,解決問題,并不斷地總結,發現問題,記錄解決問題。把課本上的知識點在實際操作中再次解釋,使學生印象更深,更易理解。在不斷的摸索中,在實習老師的帶領下,以及學生積極地配合下,我順利完成了此次實習工作。從這次實習中,我體會到教師必須先于學生,會教,會學,更要考慮如何將教與學合一,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每位教師都是從零開始的,都是要在長期的工作中學習,自我提高,在實踐經驗中增長經驗,力求能力的長進,把我們的教學教法改進。
人是在不斷的教育中進步的,雖然是一位教育者,但是也必須做一名學生,要向有經驗的老師“取經”,要和自己的學生一起“學習”,要在教師和學生之間找到平衡。朝著大的目的進行,不虛度一天;一天之中,不虛度一刻。休息便完全休息。完全休息便是為進攻而休息,便是息而不惜。(陶行知先生語)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也跟敵人學,跟大自然學,也跟社會學,要學得專,也得學得博(陶行知先生語),其他人稱呼我們“老師”,因為我們教育學生,而我們也應稱呼那些讓我們學習的人為“老師”,學習是無止境的,教育是不斷進步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師范司.教師專業化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下冊)[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學前教育家文庫[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4]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