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樨 董應全 雷瑛
[摘 要] 為改變學校課堂教學現狀,以課堂教學診斷為契機,面向未來,融合創新創業、工匠精神、成本安全環保意識,探索開發適合學生特點的項目(載體)化課程流程,打造“三有”課堂,適應職業教育的需要。
[關 鍵 詞] 項目(載體)化課程;一體化課程;課堂教學診斷;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072-02
為了迎接市課堂教學診斷和現狀調研工作,學院布置接待工作的同時,開展了以院長牽頭的全覆蓋兩輪聽課。聽課結果是:理論講座式課堂占近40%,學生遲到現象嚴重,手機使用頻繁,教師與學生的交流較少……職業教育怎么了?怎么改變現狀?學校成立研究小組分析原因,確定具體對策。
一、開展課堂教學診斷,強化課堂教學秩序
通過全面聽課,基本了解課堂教學改革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問題。為加強教風學風建設,規范教學秩序,改善教學環境,促進教學改革,制訂了《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方案》。(1)系部自我診斷。各系部成立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小組,安排聽課、舉辦教師溝通會和學生座談會。(2)深入診斷與改進。學校診斷組聽課后遴選優秀課堂,召開院級診斷與改進學生座談會和工作匯報會。
二、開發課程內容項目(載體)化流程,提升課堂品質
基本解決學生的出勤、課堂紀律等問題的同時,怎樣留住學生?學生有哪些焦慮?眼前面臨哪些問題?他們需要有成就感,希望感到自己在進步、有收獲,希望和朋友們在一起開心地生活,學校可以成為充滿樂趣的地方,打造有用、有趣、有效課堂成了當務之急。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有效調整教學行為。針對學生基礎知識薄弱,但有上進心;對理論知識學習興趣較弱,但動手能力較強;缺乏深入探究的主動性,但表現欲望強烈;熱衷上網娛樂,自我控制能力差,但具有挑戰精神等一系列特點,如何增加課程的職業屬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研究開發定制適合學生的項目(載體)化課程勢在必行。
研究制訂《進一步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工作方案》。推行課程內容項目(載體)化,深化課程內容改革,提高一體化教學效果;利用網絡教育平臺,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提高教學信息化水平,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明確項目(載體)化課程的基本內涵
一體化課程以具體工作任務為載體。課程內容項目(載體)化的基本要素包括:明確的學習目標、清晰的工藝流程和計劃、開放的學習任務、多種檢驗學習成果的方案及評價方案等。它以典型工作任務為基礎,其內容以工作任務為核心。教學組織實施圍繞著基于“產品”或“服務”的活動來進行。采用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完成一系列“產品”或“服務”活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工作的責任和經驗,在完成“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提升綜合能力。
(二)制定課程內容項目(載體)化標準
1.課程基礎:課程開發基于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提煉典型工作任務;由實踐專家分析典型工作任務的內涵及其工作要求;按要求描述典型工作任務;分析職業能力要求;進行一體化課程轉換,產生參考性學習任務。由行業、企業專家、課程開發專家、骨干教師共同審定培養目標、培養要求。
課程標準具有項目(載體)化特征:專業能力:工作標準的把握、工作方法的運用、勞動工具的使用、勞動材料的選擇等;職業素養:與人交流溝通、與人合作、自主學習、解決問題、信息搜集處理、創新設計、組織管理等。
2.工作任務:工作任務來自于典型工作任務,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任務相對完整。
任務具有“產品”或“服務”特性:開發性、設計性、環保性、經濟性、功能性、安全性符合相關標準等。
任務具有綜合性,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數量1~2個。
3.資源建設:具有供學生學習的工作頁;具有勝任一體化教學的“雙師型”師資;具備與實施工作任務相適應的實訓環境條件。
4.教學實施:實施環節包括信息搜集、方案制訂、活動實施、檢查考核、評價反饋等。
教學實施有學生自主學習和團隊學習環節,并占有一定時間比重。
教學實施過程注重學生學習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
5.教學評價:注重多元評價和過程性評價,突出課程目標綜合性的考核。
評價體現信息搜集(建議20%)、方案制訂(建議20%)、活動實施(建議30%)以及評價反饋(建議30%)。
(三)申報立項,科學管理
為了鼓勵教師開展項目(載體)化教學改革,學校采用申報立項的方式確定課程,通過立項評審、期中檢查、驗收評審等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
1.立項申報:通過聘請企業專家,組織開展“項目(載體)化課程培訓”,老師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教學載體,為什么要用教學載體,以及教學載體的應用。最重要的是老師開始認識到項目(載體)化教學是深化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各系部組織立項申報。
2.立項評審:第一批開展項目(載體)化、信息化教學課題立項申報了12門課程,利用寒假假期,院長牽頭組織,專家聽取各項目逐一匯報,學校匯總專家評審意見(見文末附表),各項目修改、完善。
3.項目實施管理: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教師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課前利用微信和學校的Tronclass平臺,項目負責教師上傳學習資料,發布預習通知、微課,布置任務,學生復習上次課程,查詢基礎知識資源庫、瀏覽相關資料,進行自主學習。課中,在老師協助下完成信息搜集、方案制訂、活動實施、檢查考核、評價反饋等工作。
在實施過程中通過期中聽課了解項目進展情況;通過領導、專家的“載體化工作匯報溝通會”,修訂、完善教學文件;通過載體化宣講研討讓教師目標明確。
4.驗收評審:依據期中聽課;期末展示“載體樣例”“任務書”“課程標準”“教案”“考核評價方案”“工作頁”等相關教學資料;匯報項目完成情況,最終10門課程通過了項目驗收評審。
院長寄語:高度重視載體化改革,精細化做好“后診斷時代”的這項工作,適合學生的需求,適應職業教育需要,以工作任務為導向,學生要提高工作能力,理解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學校要做面向未來的教育。
參與研究、開發、實踐、反思的教師成為課堂的導演,逐漸成熟;參加載體化改革的課堂,學生的參與率高達85%以上。但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校的教學改革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霍恩,希瑟·斯特克.混合式學習[M].聶風華,徐鐵英,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09.
[2]黃景容.一體化課程開發與實施[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06.
[3]杜殿坤.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