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蘭 陳容 胡珊珊
【摘要】民俗民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既是人們精神情感的寄托,又是人們生產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旅游資源。“柴頭會”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的武夷山獨有的民俗民節,本文結合當前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對其開發利用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鄉村振興;民俗民節;柴頭會;開發利用
【中圖分類號】K890 【文獻標識碼】A
一、民俗民節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4日,國家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由此鄉村振興戰略在中國大地上逐步展開。在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怎么走的問題上,國家提出了七條“之路”,其中一條路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而民俗民節正是屬于文化的范疇。民俗民節往往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是人們精神情感的寄托,關系到當地的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經濟發展等。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民俗民節資源非常豐富,對相關民俗民節的開發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能有力推動當下的鄉村振興戰略。
鄉村振興既是物質財富的豐富,也是精神文化的滿足。民俗民節的開發利用一方面能帶動相關的地方產業,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給人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渠道,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民俗民節往往伴隨著特定的文化表演、特色技藝、地域飲食等內容,通過定期舉行,能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尤其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可以通過采取“互聯網+”“民俗文化+”等形式推動民俗民節的發展,提高其影響力,從而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民俗民節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人們提供精神家園,留住人心,讓人們有精神寄托。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區域面積廣,由于城鄉發展的差距,促使大量人口流動到城市。但中國人普遍具有濃重的家鄉情結,對故土具有深深的依戀之情,出去是為了更好地回來。但鄉村的閉塞、精神生活的匱乏又總是促使一批批年輕人走出依戀的故土。民俗民節相關活動的開展將能增強人們對家鄉的認同感、自豪感,讓更多的人愿意留在鄉村,以實際行動推動鄉村振興。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各地鄉村也是積極結合自身的特點振興自我。武夷山作為全國為數不多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近年來隨著政府對旅游業的重視,經濟獲得很快的發展,但受惠更多的是城區人口,鄉村發展普遍還是比較落后。柴頭會作為當地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之一,其產生、發展和演變都跟鄉村有密切的關系,對其進行系統的研究和開發,必將有利于推動武夷山的鄉村振興。
二、武夷山“柴頭會”的緣起及問題研究
(一)柴頭會的緣起研究
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六是武夷山市年復一年、萬人空巷的重要節日——“柴頭會”。關于武夷山“柴頭會”的緣起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個版本跟清末的農民起義有關。武夷山市原是一個縣,叫崇安縣。柴頭會是為紀念崇安北路鄉民自發組織的反抗苛捐雜稅的暴力運動,而于每年農歷二月初六舉辦的盛會。據《崇安縣新志》記載:“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年)二月十五日,齋匪陷城,知縣申其昌、游擊臧全宗死亡。先是贛人張老三、白蓮教遺黨也。由封禁山入山拗(嵐谷與江西交界村莊),以持齋誦經煽惑民眾。其黨掘筍山中,得天書寶劍,塑面灰為皇帝,容貌甚偉,愚民益信仰之,至是,老三率其黨百人擊稅厘局,知縣申其昌諭令解散,被殺。游擊臧全宗投水死,城遂陷……”。后來人們為紀念這次農民起義的成功,便于每年的農歷二月初六,自發前往城區集會,售賣或購買一些竹制品、木制品、草藥、牲口、農具等,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大趕集,俗稱“柴頭會”。但學者龔少峰在《武夷山市“柴頭會”研究發軔》中對上述關于“柴頭會”起源的說法予以反駁,認為柴頭會的起源與農民起義之間毫無關聯,首先體現在日期的差異上,上述農民起義的日期是二月十五日,而柴頭會的日期是二月初六,從而得出“農時的需要與所處的地理環境是其自發產生的主要因素”,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但為什么選在每年農歷的二月初六呢?基于武夷山是中國儒釋道三教圓融影響下的文化代表,而道教的創始人東華帝君的誕辰日就是農歷二月初六,因此,人們選了這個特別的日子作為柴頭會舉辦之日。龔少峰將柴頭會表述為“是一個大墟,是集各鄉鎮墟節之大成的、一年一次的城鄉物資交流會。它是人們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形成的約定俗成的集市貿易,是武夷山市獨有的風俗畫,是一個繼承中有發展、穩定中有變化、傳統中有創新的、有較大生命力的民俗事象” [1]。
經過上百年的發展演變,加上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柴頭會上交易的物品不斷豐富,像花卉綠植就占了很大的份額,而許多花卉綠植商是從外地專門趕來參加的。此外,一些傳統的交易品,像耕牛等則基本沒有出現。可以說柴頭會是武夷山最大的民間物資博覽會。
(二)柴頭會面臨的問題研究
武夷山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其無論是在自然還是在文化方面都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在文化方面武夷山非常重視朱子理學文化的研究,但在民俗學方面的研究卻相當缺乏,這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因為“與其他的人文社會科學相比,民俗學擁有更多的實踐可能和實踐價值,對于武夷山民俗的研究來說,尤其如此” [2]。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地方政府近幾年的重視,柴頭會的規模和影響力有所提升,但仍面臨一系列問題。首先,沒有合適、固定的交易場所,來自各個村莊的鄉民以及外地商販只能沿著主要的街路擺攤。鄉民為能在核心地段占據有利位置,往往要提前露宿街頭,或凌晨時天微亮就趕去占據有利位置。而柴頭會舉辦的時候正是武夷山雨水充沛的春季,這就給鄉民帶來極大的困難,因為很多農產品是怕水的,比如鄉民自制的草藥、木制品等。其次,柴頭會作為武夷山的最大盛會之一,其宣傳力度還不夠,未能和武夷山這張響亮的雙世遺名牌結合起來。近幾年在柴頭會舉辦的幾天內會看到有些人拿著專業的相機拍攝現場畫面的情景,也會看到一些高校組織海外學生上街感受這一盛會,但知道柴頭會的人仍然很少,其影響力基本就在武夷山市內,如何擴大其影響力,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一盛會、參與這一盛會,使其成為提升武夷山旅游價值,擴大武夷山旅游市場的又一張名片是當下的一大問題。最后,柴頭會的監督力度不夠,管理不規范。相關職能部門做的主要工作是發布公告,明確柴頭會舉辦的具體日期(一般是三天),此外就是疏導交通,而這一活動舉辦期間面臨的問題絕不僅僅只有這些。如大量售賣的商品如何保證其品質?尤其是一些鄉民自制的草藥,經過了一系列加工后,一般人已完全看不出其原材料,難辯真假,難辨藥效。此外,在盛會期間,一些不法分子活躍,如用百元假幣購買老人家的農產品,一些老人家一天下來賣的草藥錢可能瞬間就被騙光。此種悲劇幾乎每年柴頭會舉辦期間都會上演。
三、武夷山“柴頭會”的綜合開發規劃方略
基于目前武夷山市旅游業的良好發展前景,柴頭會有很大的開發價值,而且武夷山的旅游主要在三姑度假區,基本沒有延伸到市區,完全可以通過大力打造柴頭會延伸武夷山的旅游市場,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為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首先,設置較為固定的場所和較為寬裕的時間。武夷山素有“北魚南茶西米東筍”的說法,指的是武夷山北方向的嵐谷鄉、吳屯鄉以養殖肥美香嫩的稻花魚出名;南方向的星村鎮、興田鎮則以種植優質茶葉出名,素有“茶不到星村不香”的說法;西方向的洋莊以種植優質大米出名;東方向的上梅鄉的筍最為可口。當然,這還沒有囊括武夷山各個鄉鎮的所有特色產品,比如同樣位于東部的五夫鎮的白蓮就沒有體現,還有各個鄉鎮都非常豐富的中草藥等。現在每年一次的柴頭會舉辦地點都是在城區,鄉民依街道擺攤設點,受雨水天氣影響大,且沒辦法集中展示各個鄉鎮的特色產品,不利于各地特色產業的開發推廣。對此,可以采取搭建臨時或是借助或建構某個固定的場所來集中展示武夷山各個鄉鎮的土特產品,以實物與圖片文字的形式展示推廣特色產品,比如對一些鄉民自制草藥的用途進行規范、全面的介紹,以解決由于鄉民文化、方言等方面的障礙而無法向購買者尤其是外來購買者說明產品用途的問題。這種室內的推廣將各個鄉鎮政府發展與農戶的利益直接連接起來,對推動鄉村振興發展意義重大。政府要投入一定的資金搭建簡易帳篷等,遮陽又防雨。由于武夷山春季雨水多,室外爬山等項目會受影響,可吸引游客到城區室內展覽館參觀,因此室內的展期可以適當延長,以吸引更多游客至此參觀、購買、宣傳。
其次,當地政府和媒體要加大對柴頭會的宣傳力度,使其走出武夷山、走出福建、走出中國。像云南西雙版納通過大力打造傣族潑水節,從而使其聲名遠播。可以結合當下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利用互聯網+、各種自媒體等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大力推廣柴頭會,將柴頭會打造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在這過程中要充分結合柴頭會的緣起,闡述其蘊含的精神文化和歷史價值。目前,位于城區的武夷山高鐵北站已經開通,絕大部分游客是乘坐高鐵來武夷山的,也就是說游客要先經過城區,再到三姑度假區。作為外地游客他們是有意愿感受小城人們的生活的,一些特色小吃、特產等在城區也非常豐富,價格也相對便宜,酒店住宿也更為實惠,所以很多游客會選擇住在城區。針對這點,只要對柴頭會的宣傳到位,其旅游價值必將得到提升。宣傳方式很多,比如公交車廣告、微信公眾號營銷、主題公園的設置等。這其中關鍵要做到的一點就是要有特色,因為“從旅游者的期待來講,民俗文化旅游是能夠讓他們觀賞到異地他鄉的獨特風情。”[3]
最后,明確管理主體,對柴頭會進行規范管理。除政府相關部門作為總的規范管理主體外,可將武夷山具有代表性的鄉鎮納入進來作為實際運作的管理主體。每年由一個代表性鄉鎮規劃運作柴頭會,并可充分體現本鄉鎮的特色。各鄉鎮要充分調動鄉民參與管理,使他們認識到這是發展本地經濟,提高鄉鎮影響力,事關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通過這樣不斷輪流下來,必將可以積累豐富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特色,逐步解決柴頭會期間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將鄉鎮作為管理主體,增強了各鄉鎮的管理意識和能力,促進了本鄉鎮經濟的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同時可以增強鄉民之間的凝聚力,促進情感交流,逐步克服因鄉民大量外出,集體活動少而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疏與冷漠,從而營造出溫情的人脈關系,和諧的鄉村氛圍,為鄉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參考文獻:
[1]龔少峰.武夷山市“柴頭會”研究發軔[C].閩臺歲時節日風俗——福建省民俗學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
[2]朱新屋.閩北走廊與物的流動[J].地方文化研究,2013(6).
[3]樊忠濤.民俗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09(4).
作者簡介:黃金蘭(1981-),女,漢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決策管理;陳容(1986-),女,漢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數學、營銷管理;胡珊珊(1988-),女,漢族,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