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翔
[摘 要] 根據高職院校逐步開展項目化課程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探討,特別是在設計類課程中,隨著該領域與市場的高速變更,對現有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項目化課程中的分層教學是面向設計類課程的教學與評估體系,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技能及未來就業有整體的提升。
[關 鍵 詞] 景觀設計;項目化;分層教學;精準分層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4-0060-01
一、引言
近年來,項目化課程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高職院校的課程中。在教學框架下,學生需要明確項目內容、課程目標、評價標準等內容才能確保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其中景觀設計類課程的教學過程較為復雜,不僅需要基本的實操能力,還融合了藝術素養、軟件運用等能力,因此教學過程需要以學生有效性學習為核心進行精準構思設計,能兼顧不同基礎、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學生,使其充分發揮自身的擅長,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與專業技能。
二、專業課項目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學生個體差異與職業素養
在通常的教學活動中很少將學生的能力、性格、個體差異等納入考察范圍,這造成了教學上的“不精準”。每位學生成長環境的不同,造成美術基礎、執行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意創新思維的不同,這是客觀存在的普遍現象。學生內在的特點及差異是項目化教學分組分工前的重要考量部分。
(二)忽略組內相互學習與協作能力
景觀設計類項目課程不同于其他項目課程,由于需要大量的創意創新思維,組內學生創意能力的差異容易造成“抱大腿”的現象。此外,任務完成的進度和完成的質量都是由教師把控,小組內缺乏自我調整及評價體系,在設計方案過程中缺乏獨立性。項目在設計中,時常遇到方案的調整,但是上課時間有限,僅依賴教師的指導遠遠不夠,需要給學生一些彈性空間和決策權,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
三、景觀空間設計項目化課程的分層教學實踐策略
(一)教學方式的分層
教學方式的分層具有可行性的平行分層。在項目化課程開始之前,教師需對授課班級從人數、專業技能等方面進行調研。根據學生的基本信息制訂授課計劃、分組策略等。在項目引入后,由于需要普及知識及技法,需要靈活進行集中授課,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講授的高效率,每次集中授課時間在10~15分鐘,這些短時間的講授可以穿插在不同時間的課堂里,保證每一次講授都具有實際意義。根據分組將班級小組成員按照策略分為若干組別,再對不同組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由于每組的設計進程、方向及表達方式不同,教師要進組中與學生討論方案,并提供有效建議,確保每組都能獲得“精準”的引導。
(二)“精準分層”的分組策略實施
為了讓授課班級達到“精準分層”的目標,在開課前對該班級進行調研與了解。將本專業的1611班學生分為以下幾類。
A:自主學能能力較強,綜合素養較高,但容易孤傲、偏執。
B:學習能力一般,但是非常聽話,具有非常高的執行力。
C:成績普通,溝通能力強,容易產生團隊凝聚力,平易近人。
D:學習成績落后,但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都感興趣。
依據景觀設計項目的工作量的大小設定人數范圍,原則上不超過5人每組,并采用先由同學自行搭配為原則,后教師依據每組名單進行調配,需保證每組中均具有A、B、C、D四個類型的學生。分組完畢后,每組進行組長的選定及任務分派。
(三)考核及評價體系
在分層教學中,考核與評價體系也需要進行“精準分層”。該體系由教師主導,學生參與,打分標準由“平時成績+項目成績+組內分數分配”構成,其中“組內分數分配”是小組有10分的基準分,由組長根據任務量及完成質量分配給組員。如果組員數少,組員獲得分數較多;組員多則獲得分數較少,這就避免了因組員人數不同而不公平的現象。最終的項目成績由教師打分+組別互評分組成,增加了學生參與評分的過程,同時增加了項目中的競爭關系。平時分是完全由教師來控制,根據考勤情況、按時上交作業等階段來進行打分,但僅僅占課程總分值的40%。綜合的考核評價體系是分層教學的有力保障,落實每個教學環節,組員通過明確任務量及最終表現來獲取相應的量化分數,從而保證了分層教學策略的正常實施。
四、結語
項目化的精準分層教學方案已經在《景觀設計》《建筑設計》課程中實踐,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果。學生依據自身的特點在組內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專業崗位”,原來專業能力較弱的學生也可以發展特長,獲得學習的信心。此外,在項目化教學的分層教學中仍有不足,需要繼續研究、探討,希望該課題在今后能進行長期的推廣及探討。
參考文獻:
[1]趙晗.動漫專業項目化分層教學下個性化分組分工研究[J].軟件工程,2017(4):18-21.
[2]王永雄.基于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精準分層教學[J].教學實踐與教師專業發展,2017(12):109-114.
[3]王勇.項目化教學模式下的分層教學反思[J].高校學刊,2016(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