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摘 要]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此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很多的調整,結合實際情況對基于引導學生開展文化之旅價值分析基礎上的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教師能力的提升進行簡析。
[關 鍵 詞] 教學資源;整合措施;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094-01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深入,教育教學資源在深度優化的過程中,教師結合教育資源的有效分配對教學方式與方法進行了較多的調整,適度地引導學生改變對課堂環境的認識,不僅能夠全面提升學生對外界環境的有效辨識能力,而且對教師能力也是一種有效的促進與提升。
一、教育教學資源的基本價值
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中,教育資源的作用基本上被人為地忽視了,幾乎所有師生的目光都集中在如何提升學習質量上,其實這是對教育教學資源價值的偏見。在教育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過程中,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教育基礎不可能脫離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可能超出教育體系框架。
在摒棄飽受詬病的應試教育,全面實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教育教學資源的基本價值得到了認可,教師借助多種輔助性教學課件或者教具來給學生講解文化知識,學生借助不同的方式與教師形成良性的互動,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全面提升文化知識的理解能力,還能夠幫助其建立對外界事物的有效辨識和分析能力,而這恰恰是素質教育所規劃的目標。
二、教師能力提升所面臨的困難
全新的教學環境與經過改良的教學方式,或許對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而言是比較新奇的,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但是對已經完全習慣了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師,尤其是中學階段的教師而言,在思想上很難調整過來。
對理工科的學生而言,“題海戰術”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短期內提升對邏輯信息知識的判斷能力,因此,理科教師極度依賴讓學生在不同題型中進行變換的教學方式。殊不知,在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之下,學生容易滋生厭學情緒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對文科生而言,知識中的很多關鍵點往往是考試中的重點內容,要想讓學生記住這些信息,就必須要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這樣學生在進行觀點闡述或者論述的過程中才能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這樣無形中在一定范圍內限制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辨識能力的提升,以至于出現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學生。
三、借助傳統文化之旅來優化教育資源和提升教師能力的措施
梳理目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面臨的問題可以發現,從表象上來看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所致,其實從本質上來說,是教師不適應素質教育環境下教育方式的改革。筆者通過對一些學校進行走訪調研之后發現,全面提升教師的能力,優化學生的教學環境,可以借助一些外部社會資源。
1.利用傳統文化之旅,提升學生對理科知識的基本認識。或許在很多學生的眼中,中國傳統文化都是建立在“八股文章”之上的,對理科知識的基本認識完全借鑒的是近現代西方理論。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自然科學、信息科學等知識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南京市六合區高級中學在幫助學生規劃校外實踐活動的時候,與昆山市文化發展研究中心、昆山蓬朗祖沖之天文臺、河北淶水祖沖之中學進行合作,為學生規劃了一條以學習圓周率為基礎的文化旅游之旅。讓學生以這種特殊旅游的方式和路線了解祖沖之對天文計算、數學計算所做的貢獻,對教師了解與掌握中國傳統數學知識的發展也是一個洗禮的過程。能夠讓學生與教師在傳統文化信息溝通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為師生之間進行理科知識討論營造了絕佳的氛圍。
2.利用傳統文化之旅,提升學生對歷史文化的基本了解。歷史是靜態平面信息,現代人在了解和分析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有型的觀點在文科知識學習與討論中其實是極為常見的,這其中并非存在固定答案,而且這種答案也正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發生著變化。要想讓學生全面了解這些歷史,教師首先要對這些歷史信息有最基本的認識。廣東省番禺區教育局在組織學校的語文、英語、生物老師到武漢、西安、開封等地進行學術交流的過程中,特意安排這些教師到極具中國傳統文化氛圍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調研,在掌握了較為翔實的信息之后,再由教師回學校自由組織學生來參加特殊的遠足活動。教師有比較扎實的文化知識作為基礎,能夠為學生介紹的信息與內容層面就較廣,這樣學生的個性思維方式也就能夠得到全面的肯定。
綜上所述,借助傳統文化之旅的價值分析來全面提升教師的能力,進一步優化教育教學資源的這種方式,在現階段或許是一種嘗試,但是其效果在得到肯定之后,應當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全面評估其推廣性。
參考文獻:
[1]寧國英.淺談高中語文素質教育[J].學周刊,2013(2).
[2]王明明.論多媒體應用與高中語文素質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