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溪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體制深化改革,我國高職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率也越來越高。高職大學生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離不開眾創空間這一實踐平臺的支持與依托。但其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嚴重缺乏團隊、資金、項目與管理經驗的支持。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眾創空間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建設眾創空間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點問題。
[關 鍵 詞] “互聯網+”;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眾創空間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29-0225-01
在我國現階段,高職教育的主要導向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就業率。隨著我國互聯網的發展,眾創空間成為提高高職大學生就業率的一個重要途徑。高職教育不僅可以為我國社會經濟轉型與升級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同時高職教育也可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此,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加強產教融合眾創空間的建設對于高職大學生的實踐與就業具有十分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整合校內外的創業資源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內部都有自己的創業資源,其中主要包括大學生創新創業社團、國家級和省級示范實訓基地以及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等,將校內的創業資源進行整合不僅增加了眾創空間,同時也可以為高職大學生的創業教育與實踐提供良好的平臺,并通過利用大學生職業技能競賽、創業大賽以及科研項目來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與創業意識,開展大學生自主創業項目。另外,也可以整合當地政府與企業共同創立的創業載體并加以利用,例如,各級眾創空間、科技孵化器與電子商務產業園等。以此來改善傳統眾創空間的獨立格局,將高職院校的眾創空間有效融合到社會當中。
二、產教融合,共建市場化的創業服務團隊
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有一些創新與創業項目,同時也有大部分學生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創業過程中,但在創新與創業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缺乏對市場的正確認識、缺少市場運行管理經驗、缺少專業的創業指導教師等。其中,眾創空間建設過程中最為突出的一個重點問題就是缺乏一支專業的創業服務團隊[1]。這就要求高職院校通過產教融合來根據實際情況構建市場化的創業服務機構,同時也可以爭取政府的眾創空間和創業孵化企業等管理機構共同構建高職院校的眾創空間,并利用信息化網絡技術共享眾創空間的成果與資源,提高共創共建的信心化管理水平。
三、跨界融合,打造“互聯網+”創業項目和團隊
發展前景較好的創業項目以及執行力較強的創業團隊是創業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因此,在創業項目選擇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下幾種原則: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深入開發與挖掘新的技術與技能,積極尋求創業機會,如3D打印、物聯網與可再生能源等。其次,就是要利用互聯網思維對傳統產業進行創新,并站在跨界融合的角度分析與探索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將“互聯網+”應用到傳統產業中。同時也可以從大學生創新創業與競賽項目中挑選出適應市場的項目,結合本院校的特色與新技術來開展產業化運作。另一方面,在組建創業團隊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1)高職院校要積極鼓勵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創業項目中,給予學生在創業項目方面的指導,并擔任創業項目導師;(2)學校可以綜合考慮學校與項目的實際情況,組織跨專業的學生共同參與到創業團隊中,做到文理兼容。
四、融合資本,架構多渠道眾籌融資機制
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具有風險性的經濟活動,且創業過程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在我國現階段,由于大多數學生的創業資金來源于母校的創業基金和父母,因此項目資金并不是很充裕。對于這種情況,就需要學校與學生充分應用好國家對眾創空間的優惠政策與扶持政策。同時相關政府部門也要不斷加大對眾創空間的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在項目扶持、團隊補貼以及稅收等多個方面要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另外,對于一些發展前景較為可觀的創業項目,要充分利用師生眾籌、網絡眾籌以及企業贊助等方式來形成股份結構,提高項目的影響力,以此吸引更多的投資,同時也要考慮吸納風險資本,以此來架構多渠道眾籌融資機制[2]。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教育體制的改革,產教融合下的眾創空間不僅可以有效解決高職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創業的概率,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同時也能夠為區域經濟的轉型與升級提供具有創業精神的專業性人才。因此,在建設眾創空間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整理有效的資源,完善相關的機制,以此來進一步加快高職院校眾創空間的建設步伐。
參考文獻:
[1]鄒德軍.眾創空間背景下高職院校孵化式產教融合探討[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6(2):27-30.
[2]易順明.基于“互聯網+”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眾創空間的建設策略[J].沙洲職業工學院學報,2016,19(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