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民族自信”“民族自覺”意識的不斷增強,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越來越受世人的關注與重視,其保護與傳承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各民族傳統舞蹈文化作為各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多元性和生動性的部分,其可持續性地發展,除了需要其在族群內部的傳承外,也需要對外進行傳播。民族舞蹈送教下鄉作為一種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播的手段,如何利用這種手段為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少數民族舞蹈保護與傳承發展中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民族舞蹈文化;生態環境;送教下鄉
【中圖分類號】J618 【文獻標識碼】A
舞蹈生態學是以舞蹈與環境的關系為研究對象,而這一環境應該包含舞蹈文化在萌芽、形成、發展、傳播與傳承階段的各種環境,這種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正因如此,少數民族舞蹈,特別是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舞蹈的保護、傳承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筆者認為,在收集、研究、分析某一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時,應強調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的協調關系。將“送教下鄉”概念植入于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發展中去,就是給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播和傳承以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旨在如何調適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傳承與傳播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在創新發展的進程中減緩自然舞蹈文化的流失速度。
一、送教下鄉的文化背景
“送教下鄉”是指“把城市職業院校涉農專業的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把學校辦到農民的家門口,把實踐課放在田間地頭、飼養場,讓想上學的農民有學上?!雹倨潆r形最初是以“鄉校結合”為辦學模式,著重提高第一產業的技術發展,隨著第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和比重不斷提高,“送教下鄉”模式逐步涉足到其他領域。筆者從中國知網上檢索結果顯示:最早自1991年以來,與“送教下鄉”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收錄的期刊論文共計336篇、碩士論文共計9篇,參加國際會議的論文共計7篇,刊登報紙的共計317篇。其中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教育領域540篇,農、工、畜牧業領域99篇,其他學科領域30篇?;凇八徒滔锣l”教學模式自身的特殊性及基層學校的需求性來看,人們的關注點似乎總是指向技術及智育兩個方面,而舞蹈藝術作為學生美育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卻并未以“送教下鄉”教學模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然而,隨著“全民舞蹈”熱潮的到來,以及國家對舞蹈藝術教育的重視,筆者認為,要增強舞蹈藝術的普及性,不僅要將舞蹈藝術教育深入到村村寨寨,還應該以多元的方式將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融入其中,將“送教下鄉”模式植入到舞蹈藝術教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舞蹈藝術“走進去”“走出來”,增強舞蹈藝術的普適性。
筆者在前往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田野調查中看到,州內各地村民不僅以各種方式對本民族傳統舞蹈文化進行傳承與傳播,同時,他們對一些外來的舞蹈文化也十分感興趣,比如在哈尼族傳統“十月年”中,人們不僅會聚集在一起歡跳“樂作舞”“猴子舞”等傳統的哈尼族舞蹈,還會跳一些比較前衛的迪斯科舞蹈。在他們認為,在傳統民族節日中,大家一起跳舞,既有對民族傳統的傳承性,也有舞以達歡的功能性。隨著文化圈的不斷交融,他們在向外界展示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同時,他們也渴望接觸和吸收更多的外界文化。筆者在紅河縣甲寅鄉進行田野調查時,當地村民表現出對外界舞蹈文化的極大興趣,他們會用一些傳統的哈尼族舞蹈元素演繹漢族流行歌曲,也會編創一些有別于當地民族特色的廣場舞,他們還渴望能透過外界到訪的學生、研究者那里學習一些當地沒有接觸過的舞蹈種類。由此筆者想到,何不將田野調查與送教下鄉結合在一起,既能以科學的方式將一些珍貴的傳統民族舞蹈文化加以搜集、保護、傳承與傳播,又能滿足村民們渴望接觸、吸收外界舞蹈藝術的需求。
二、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保護傳承的現狀
我國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資源豐富多樣,人們通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臺可以認識、了解、學習到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藝術,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藝術也在多元的文化環境下繼續發展著。眾所周知,少數民舞舞蹈文化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文化群體內部傳承和文化群體外部傳播,無論是傳承還是傳播都是靠教育來完成的。文化群體內部的傳承是通過族群內部的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將本民族的傳統民族舞蹈文化以口傳身授的方式進行家族傳承、師徒傳承。筆者在對云南省紅河縣阿扎河鄉垤施上寨村的樂作舞進行調查時發現,生活在當地的男女老少無一不會跳樂作舞。每天晚上,人們在結束了一天勞作之后,都會相互邀約,來到公房內跳樂作。當地的樂作舞傳承人王里亮、李阿胖兩位老師,無論是在家族傳承還是師徒傳承中,在不遺余力地保護和傳承著紅河縣彝族樂作舞,他們在村內教孫子輩的小朋友跳樂作舞,使孩子們銘記傳統;為慕名而來的學者、研究者們講解、演示樂作舞的歷史文化和表演藝術,讓學者、研究者為紅河縣彝族樂作舞留下點滴記錄;走出村寨,走進學校,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樂作舞的藝術魅力,讓世人感受到傳承的力量。
文化群體外部的傳播主要通過學校、培訓班、旅游、網絡等方式進行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育與展示,盡管這些方式能夠在較大范圍內引起人們的關注,但仍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學校教育中,大部分專業院校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課程中涉及到的都是藏、蒙、傣、維、朝、云南花燈、東北秧歌這八個版塊的課程,但舞蹈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教育,特別是民族民間舞的教學更注重區域性文化的傳播。如筆者看到CCTV舞蹈世界“青春夢想季”——云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專場中的表演性組合有:《架子孔雀》(傣族)、《阿尺目刮》(傈僳族)、《栽秧鼓和煙盒舞組合》(彝族)、《宮廷長甲舞》(傣族)、《云南花燈》。又如紅河學院開設的《紅河本土舞蹈教程》課程,“該教程主要搜集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較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素材,進行整理、加工、課堂化而形成,共四單元——紅河哈尼族民間舞訓練教材、紅河彝族煙盒舞訓練教材、紅河彝族民間舞訓練教材、豐收鼓舞,每個單元都以講解、單一(短句)動作、教學組合三個部分呈現,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教學性、系統性。”②這些有著共同地域特性的民族民間舞蹈在當地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且通常在這些地區的高校中,他們所使用的教材更多的是自編教材,這些教材較之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所用的教材,多了一些代表性、地域性、技藝性和趣味性,少了一些程式性,而這也正是當地深入骨髓的民族味道,在離開了滋養它們的土壤后,總會讓人覺得美則美矣,卻缺少了一點韻味。
中小學、培訓班、旅游展演、網絡平臺上的少數民族舞蹈傳播其所涉人員更具流動性,傳播性較大,但延續性較差,且在傳播中容易產生知識性的錯誤。此外,由于不同地方師資力量、教學環境、生活水平,以及人們對舞蹈藝術重視程度等存在著差異,也會導致人們所接受到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數量、質量層參差不齊,特別是在一些較為偏僻,經濟、文化等較為滯后的地方,能夠接觸到不同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人就越少了。筆者認為,在少數民族舞蹈文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除了進一步加強傳統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資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外,還應進一步推進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的改革。例如,筆者所在的昆明學院音樂學院,在舞蹈學專業的人才培養中,以培養“會跳、會教、會編;能站講臺,能上舞臺;突出一項技能的高素質應用型藝術人才”③為目標。昆明學院音樂學院舞蹈學專業的生源多為云南省內的學生,學生畢業后通過普崗、特崗考試進入中小學、幼兒園任教,或進入社區文藝部門服務基層,這些學生就能結合所學知識與所處環境的地方性民族舞蹈文化等,對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較為科學、有效的傳播。
筆者在前往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鹿阜中學進行“送教下鄉”調研時,該校李浩老師系原昆明學院 2002級的學生,他在工作單位組織學校一些學生進行舞蹈訓練,主要訓練內容為當地具有代表性的“撒尼跳樂”以及芭蕾基訓等一些舞蹈課程。在調研過程中,學生們跳了一段特別地道的“撒尼跳樂”,隨后筆者擇選了兩組紅河縣彝族樂作舞中的動作,作為“送教下鄉”教學的內容,從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展開教學,理論上從“撒尼跳樂”和“樂作舞”的異同入手,讓學生們了解一點相關的民族文化知識,又從動作入手簡單教授一些“樂作舞”的動作,讓學生們學習,雖然時間短,但是學生們能夠基本掌握動作的連接。但很明顯,學生們對于“樂作舞”的動律及特點難以掌握,后期的組合教學成果還有待進一步檢驗?;谶@一次“送教下鄉”的嘗試,期待通過這種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讓少數民族舞蹈文化能在傳承和傳播中不斷地強化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獨特性,發現其相互之間的交融性。
三、少數民族舞蹈送教下鄉的可行性
少數民族舞蹈送教下鄉的可行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少數民族舞蹈送教下鄉能夠滿足基層不斷增強的美育教育需求。自2016年以來,筆者所在的昆明學院音樂學院已經連續承辦了三屆“云南省民族團結教育創新活動教師培訓”——民族舞蹈培訓工作,其初衷也是為了教會省內各地州不同層次的教師們一些校園民族舞、少數民族課間舞等的編創和教學方法,使得云南省內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通過這一活動,我們能夠搭建起更廣闊的“送教下鄉”教學平臺,及時予以需要幫助的教學部門、社會文化藝術團體等提供較系統、較科學的少數民族舞蹈教學指導,讓人們能夠認識、了解到更豐富、更傳統的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文化。二是,少數民族舞蹈送教下鄉是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有效手段。少數民族舞蹈送教下鄉要求教學活動必須深入到基層,為了保證教學內容的民族性和傳統性,要求教員務必深入、準確地了解、分析、研究教學內容中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這就在備課過程中無形地對涉及到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了保護與傳承;其次,擇選的教學內容還應具有適用性,否則送教下鄉就難以達到指導作用,無法滿足當地民族自我保護與傳承傳統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需求;再次,在送教下鄉教學活動之余,亦能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少數民族舞蹈文化,教員通過系統地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則在送教下鄉的同時,亦對當地的傳統少數民族舞蹈文化進行了保護與傳承。這種交叉式的教學與調查研究能使不同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得以有效地傳播、傳承。
注釋:
①https://baike.so.com/doc/5049658-5276727.html.
②周慶.紅河縣哈尼族、彝族樂作舞研究[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5.
③內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