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盡 吳小蝶
[摘 要] 為了培養順應時代發展的創造型人才,結合模擬電子技術這門課程特點和實際需求,以“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訓教學四個方面探討了基于產品開發的模擬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
[關 鍵 詞] 模擬電子技術;教學方法;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17-0165-01
當今,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主流,重點在于培養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目前,對模擬電子技術的教學,仍然存在很多不容小覷的問題,即理論知識過于繁雜,實踐課時太少,大大地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隨著電子技術行業的蓬勃發展,在生產中越來越多地引入了新型技術,模擬電子技術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與此同時,課堂教學改革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總的來說,教學改革主要針對以下問題來進行:(1)基于任務驅動的高職教材缺乏;(2)課堂教學過程中實踐課時太少;(3)項目化教學缺乏時代性;(4)課程考核方式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導;(5)課程教學過程中沒有以學生為主;(6)缺乏網絡化教學。解決這些問題具體包括以下四個實施手段。
一、改革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改革后的課程內容體系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保證理解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講授集成運算放大電路,進而擴展到集成運算放大電路在信號處理方面的應用、信號發生電路、功率放大電路等,培養學生的分析和設計能力。理論教學應弱化缺乏工程背景的繁雜公式,強化器件的組合應用;實踐教學應加強設計型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施。目前,多媒體教學的發展使教學輔助軟件漸漸融入課堂,適用于該課程的教學軟件主要包括EDA仿真軟件multisim、proteus等。在此基礎上,筆者將multisim作為理論教學的工具和實踐教學的前提,建立了“理論—仿真—實驗”的教學模式。
二、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手段
1.引入仿真軟件,提高學生對電路特性的理解。模擬電子技術的元器件不多,但由其構成的放大電路的性能各有不同,要學生在短時間內單憑課本和課堂知識去理解這些電路的功能,并且分析電路參數對電路性能的影響,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筆者引入當今非常流行的仿真軟件multisim,學生可以將課堂上學習的電路功能在該軟件中實現,進而分析各個電路參數的設置。
2.在課堂上制作硬件實例,強化學生的理解和培養學生的興趣。仿真實驗結果是完美的,但是硬件實驗也能實現一樣的功能嗎?為了驗證這個問題,筆者安排了針對性的課堂項目,如,集成運算放大電路、小功率穩壓電源的制作、信號發生器等。看到硬件電路也能實現這些功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促進了學生的研究設計,以參加電子設計大賽。
三、結合課程特點,采用多種模式的教學方法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吸收課堂知識,筆者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1.類比教學法:在講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采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
2.比較教學法:當接觸一個新知識點的時候,采用兩者互相比較的方法來理解會比單單分析一個知識點要快得多,通過比較兩個知識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來區分兩者,在此過程中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3.問題教學法:教師在講授一個知識點的時候,適當地拋磚引玉是必要的,懂得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不能總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讓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機會。
4.引導教學法:在講授時,要適當結合當下的主流技術來分析,開闊學生的視野,并且預留課后作業,給學生獨立完成的空間。
四、注重能力培養,改革實訓教學
筆者將“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引入課堂,使實訓課集驗證、研究、設計于一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師如果在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法,將重點內容設計成包含很多個知識點的小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當中,會在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驅動下,系統地學習各個知識點,從而將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
五、結論
本文以“模擬電子技術”課程為例,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訓教學四個方面探討了基于產品開發的模擬電子技術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的“任務驅動型”的教學模式。實踐結果表明,這些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華成英,王紅,葉朝輝.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研究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1(4):41-43.
[2]丁國強,郭凌云,崔光照.“電子技術”課程研究性教學模式應用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2(14):73-74.
[3]申杰奮.模擬電路理論與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