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我國持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實施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隨著國有資產體量的日益增大,國家對國有資產管理要求的日趨細化,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領域的“放管服”成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面臨的重要任務。本文重點分析了在“放管服”背景下,國有資產處置環節管理存在的問題,同時作為軟件公司,也著重從資產管理信息化角度提出了有效解決措施。
關鍵詞:資產處置;資產管理信息化;監管;行政事業單位
一、政策背景
2016年5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指出政府要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不斷提高效能。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將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地方財政部門作為對行政事業國有資產實行綜合管理的職能部門,更應適應新形勢、新要求,將“放管服”改革深入貫徹到國有資產管理工作中。財政部《地方行政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暫行辦法》(2014年228號文)第九條要求地方行政單位應當充分利用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及時準確反映資產增減變動情況和處置收入情況。因此,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充分利用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規范國有資產處置工作成為地方行政部門響應國務院“放管服”要求的重要工作方向。
二、“放管服”背景下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管理存在的問題
1.資產處置工作未得到相關職能部門和責任人應有的重視
在現行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下,同級財政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占有使用國有資產的行政事業單位,構成了橫向三級的國有資產管理架構。單位內部資產配置、處置的計劃決策部門、資產管理部門、日常使用部門、財務部門亦在價值或實物上對資產負有管理職責。在實際資產管理工作中,“重資金、輕資產;重購置、輕管理”現象嚴重,比如財政更關注購置資產的資金審批,主管更關注在業務上的指導,單位更關注資產是否購置到位等等,資產處置管理意識不足,效率低下。
2.資產處置工作不規范
依據相關政策及規定,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向主管部門、同級財政或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報告,并履行審批手續,按照“嚴格處置條件、執行處置程序、規范處置方式、加強收入管理”的要求處置資產,但事實上存在一是部分單位在處置時未依據相關規定辦理報批手續,隨意拆除、核銷,個別單位擅自報廢、違規處置國有資產;二是處置行為不規范、不公開、不透明,存在低價處置的現象,導致處置收益遠遠低于相同或同類的市場處置價格,處置收益低。三是存在處置收益未嚴格按照規定上繳情況,甚至出現私設小金庫,將收益挪作他用,造成國有資產收益流失。
3.行政事業單位資產信息共享與調劑平臺建設滯后
行政事業資產的相當部分是通用資產,一個單位處于閑置狀態的資產,完全可以調劑給其他單位使用,即使是一些使用頻率不高的專用資產,也有業務相近單位共同使用的可能性。當前信息共享與調劑平臺建設滯后,一方面現在單位購置資產基本都是單一的財政安排經費,單位自行購買,單位長期形成了“占有即擁有”的觀念,資產調劑使用或者共同使用人為阻力較大;另一方面信息不對稱,財政部門僅能掌握整體存量資產和分布情況,如類型、數量、價值等有關信息,但無法全面掌握整體存量資產閑置等使用狀況,安排資產調劑使用、共同使用操作難度較大。如果平臺建設工作跟不上,則更加凸顯資產信息不對稱問題,進而影響資產處置工作的效果。
4.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在各單位處置管理活動中沒有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一是處置信息化進程落后,雖然系統內置了靈活的處置業務審核、審批流程,但仍然存在線下操作、線上補錄的現象,未能充分發揮系統信息化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實物管理與系統管理、財務管理脫節。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一方面存在實物已經報廢,但沒有及時登記到系統中進行賬務處理的情況,另一方面也存在資產清查后沒有實時更新系統內數據情況,造成了賬卡、賬實、賬賬不符。
資產處置是資產管理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只有進一步完善監管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資產退出機制,才能有效防止資產處置過程中的隨意性,避免國有資產的浪費和流失,有效防范和杜絕資產處置過程中的腐敗現象,充分發揮國有資產在單位履行職能方面的物質保障作用。
三、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監管的措施
1.依托大數據和云計算,建立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統一管理平臺
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搭建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統一管理平臺是國有資產管理“放管服”模式推進的有力保障,各級財政部門可借助平臺將轄區內各類國有資產歸口管理部門的職責分工、業務流程、人員權限等資源進行全面梳理和價值挖掘,內置靈活和持續改進的國有資產在線審核、審批工作流,使國有資產管理體系真正進入到大數據依托下的動態化管理模式,顯著提升各類決策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比如,山東國子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行政事業資產管理信息系統就構建了集中統一監管的涵蓋資產形成、使用、處置、收益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運行機制,通過嚴謹的管理制度、規范的流程、嚴格的權限劃分、監督制約、管理責任到個人,從而確保資產來源清去向明,真正做到賬實相符、賬賬相符,且能夠同部門預算、政府采購、國庫集中支付、財務核算等系統銜接,并有機的融入金財工程一體化平臺,為各級各類單位提供實時、動態的查詢、統計及各類所需數據,最大程度地為科學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為相關監察部門提供監督工作接口,有力地推動了資產管理工作的精細化、動態化和智能化。
2.建立橫向和縱向網絡資產處置系統,實現全面、準確、動態的實時監管
建立橫向和縱向網絡資產處置系統,滿足單位日常資產管理要求,同時也滿足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的監管要求,實現橫向財政部門到主管部門到行政事業單位、縱向省到市到區縣各級財政之間資產管理數據信息在符合財政部門管理要求的安全網絡環境下在線暢通交流。
按照《行政事業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的要求確立資產處置管理業務工作規程,并與現有年度資產計劃配置、采購審批、卡片登記、標準庫管理、中介庫管理、資產使用(含單位內部調撥)、收益、盤點清查、統計、產權登記、資產信息預警、數據匯總等各項管理內容相結合,嚴格線上申請、審核、審批條件,從資產處置申請開始,行政事業單位提出資產處置申請,按照管理要求和權限(如根據待處置金額、資產類型等條件判斷是否默認上報等),經過上級主管部門審核,財政職能處室審批。結合現有系統資產日常管理方式,使各行政事業單位按照統一規范的管理要求,對資產處置全過程進行監管。財政及主管部門可對各行政事業單位上報的資產處置等事項實時在線審核,依托平臺管理實現資產的網上同步管理和縱橫多維溝通,同時可以“全面、準確、動態”的看到轄區資產處置的“總量、構成、分布”等信息,對轄區資產處置管理做到實時監管把控,為部門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等其他業務系統提供輔助決策數據分析的目標。
3.建設“陽光處置”平臺,促進資產處置調劑制度和交易市場的持續完善
建設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調劑制度不僅能保證資產在一定范圍內得到充分利用,還能有效杜絕資產處置隨意性等行為,而作為補充,對于跨地區、跨部門的閑置資產處置則要依靠市場交易來解決。搭建“處置信息公示、交易平臺”,整合各類國有資產處置信息,通過平臺免費公開,吸引意向買家,必須本著公開透明、無歧視、具有穩定性和長期性等原則,方可防止處置資產交易碎片化,實現平臺之間的信息共享,節約行政資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真正實現處置資產在陽光下交易,確保過程的公平、公正、公開,對防止資產流失、反腐倡廉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