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杰
摘要: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是機構運行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提高資產使用效益,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資產保值增值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重要任務。為進一步全面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推進資產管理與預算管理、財務管理相結合,資產清查工作作為每年的重點工作在各單位開展實施。從清查結果看,部分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管理存在諸多問題,特別是固定資產的管理問題較為突出。對此,筆者結合工作情況,深入分析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資產清查
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履行職能以及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是機構運行的重要保障。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是貫徹落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要求的有效舉措;是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履行公共財政職能,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系和國有資產監管職能的客觀要求;是降低行政事業單位運行成本,推進厲行節約的具體體現。
一、資產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固定資產賬實不符。賬實相符是財務工作最基本要求,但部分行政事業單位仍然存在著固定資產賬實不符的情況,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某些特殊原因購建的固定資產未入賬。如一些行政事業單位收到上級主管部門或財政部門無償贈予的資產未入賬,導致清查中出現有實物資產而無賬目的情況。二是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對固定資產的價值和使用年限認定不準確,導致一些資產應該納入固定資產管理而未納入。如,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僅對單價滿足固定資產入賬標準的資產計人固定資產賬戶進行管理,而對于一些單位價值雖未達到規定標準,但使用期限超過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類物資(如辦公座椅)卻未按規定在固定資產賬戶進行反映。三是信息溝通不足,財務部門往往是負責管理單位資產的價值,使用部門負責管理資產實物。兩個部門溝通不暢,一些已經損毀、報廢的資產未及時在財務賬上處理,造成賬實不符。四是固定資產分類不嚴格,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只是在總量上保持財務數據與固定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上記載一致。但在明細分類方面,各分項數據較為混亂,每項資產在兩個系統中并不能一一對應。
(2)閑置資產大量存在。閑置資產是指單位購建卻未使用的資產,閑置的房地產、電子設備、辦公座椅等在行政事業單位里最為常見。主要是以下因素造成:一是行政事業單位之間進行合并或撤銷產生的資產閑置。這是最主要原因。為適應機構改革政策的需求,對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進行撤并,造成被撤銷單位辦公樓、辦公設備等產生閑置。二是預算與資產的動態信息掌握不準確,致使重復購買而產生閑置資產。三是未充分規劃好資產的配置使用而產生的閑置。
(3)資產處置隨意性大。資產處置不合理在行政事業單位普遍存在,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嚴重。許多單位在購建固定資產時,往往要通過嚴格的審批程序,但是在處置資產時,經常出現由資產管理者自行決定的情況,對單位資產的處置沒有公開,缺少合理的流程。
(4)資產卡片信息不完整。資產清查發現一些單位固定資產卡片登記信息不全面、不準確。特別是對于單位擁有的房產、車輛等數量少、價值量大的資產,在資產卡片上顯示的具體信息(房屋坐落、產權號、車輛型號等)不完備,甚至有誤致使卡片使用人或資產清查者無法直接提取到精準的信息,使卡片利用效率差。
二、資產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資產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單位未按相關規定制定固定資產管理制度,導致資產管理者無章可循。有些行政事業單位雖制定了相關規定但沒有成立專門的資產管理小組,而是由職工兼職管理,這種管理形式很容易導致責權不明,兼職職工責任心淡薄,很難有效地管理好單位資產。而且,監督機制不健全,監管責任不清。預算管理、內審管理等相關監管部門的人員往往由兼職人員組成,獨立性較差,部門之間在控制上無法相互牽制。
(2)資產管理職責不明確。由于職責不明確,單位職工對自己使用的固定資產管理和維護意識淡薄,認為是單位的資產,管理自然與己無關,是單位負責人及財務人員的事情,這樣會導致資產的管理工作落不到實處,進而使單位資產閑置,造成浪費。
(3)重配置、輕處置。資產處置不合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規章制度約束。其次是管理者更多關注固定資產的采購環節,因為資產在購入的時候能為單位帶來的價值,且購入時需要支付資金,管理者更重視資金使用是否合理合規,所以在資產購置時,能使管理者更加重視。而在處置資產時,該項資產已不能給單位帶來任何經濟效益,且處置時往往不需耗費單位資金,所以管理者往往會忽視資產處置這一環節。
(4)信息化建設滯后。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往往具有價值大、使用周期長、使用人多、管理難度大等特點,現在一些單位還在使用手工登記臺賬的形式來管理固定資產,沒有跟上信息化建設的步伐使單位負責資產管理的工作人員難以實時掌握單位固定資產的動態信息,無法做到合理有效的資產配置。
(5)資產清查不主動。一些單位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認為國有資產是國家的,在管理和清查方面總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導致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形式化和模糊化。上級不安排便不清查,或即使清查也是應付完成任務,不能及時發現問題,未能達到資產清查的真正目的。
三、改進資產管理的建議
(1)建立健全的資產管理機制。為保證制度的適用性,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資產管理制度。以加強固定資產取得、驗收、使用、維護、處置和轉移等環節的控制,建立、健全會計核算、賬簿記錄和固定資產轉移的文件手續,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在管理制度方面,用不同崗位相互牽制的原則設定資產管理人員,使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財務人員在資產購置、驗收、使用、盤點、處置等環節,嚴格按照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原則,做好自己崗位職責以內的工作,確保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科學性,使單位資源得到有效運用。在資產核算方面,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部門、財務部門要分別正確的記錄固定資產的詳細信息和入賬價值,保證資產賬面信息的準確;并且要制定符合實際的規章制度,保證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部權力的有效運行。
(2)加強信息化建設。利用信息化手段將單位資產的價值管理、實物管理和使用情況結合到一起,實現數據資源的實時共享,避免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管理上的一系列問題。除此,還應配備與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系統相適應的固定資產條碼打印機和掃描槍,在分配管理固定資產時對應貼上資產條碼標簽,年底對賬時僅需掃描條碼就可以快速、準確地進行對賬、清查,保證賬、物、卡相符,實現固定資產的信息化管理。同時,在資產清查時,大大節省工作時間,提高了資產清查工作效率與質量。
(3)完善績效評價體系。績效評價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單位的資產都分散到每個職工手中,“誰使用,誰負責”的觀念來管理單位資產將更顯成效,將職工的個人績效與單位資產管理相結合,以提高職工參與資產管理的積極性,并徹底改變“說起人人有份,做起無人問津”的局面。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