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

摘 要:人力資本是國內外研究熱點,從以前文獻來看,主要研究了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人力資本投資收益之間的關系和對產權形式變革的影響,但其含義和度量還是難點。本文先闡述了文獻中的人力資本及其結構,之后從現實經濟的表現結果來理解人力資本結構,即各產業勞動效率,又稱各產業人均增加值,證明無論是從其對經濟的貢獻率還是實證分析上其都對經濟增長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經濟影響
一、引言
古代人力資本思想強調了教育和經濟之間的關系,忽略了教育的積累作用;從1664年的威廉 配第到1892年的尼克爾森的古典經濟學人力資本思想,強調了人的能力、技術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并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投資等,但對人力資本含義的理解較為片面;從沃爾什、雅各布 明塞爾、愛德華 丹尼森、舒爾茨到貝克爾的現代人力資本理論,推動了經濟增長理論和收入分配理論的發展,強調了人力資本概念的界定,但仍集中在教育和培訓,忽略了其他因素;從盧卡斯、納爾遜和菲利普斯、羅默到斯科特的近代人力資本理論,強調了將人力資本作為內生變量納入經濟增長模型,強調專業化人力資本及其內外效應,但人力資本的測度和計量仍是難題。本文不是從人力資本微觀構成出發,而是從宏觀人力資本結構,研究人力資本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 人力資本概念及其度量
人力資本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知識、技術、能力和健康等因素的總和,目前度量人力資本的方法有:投入法、產出法、受教育年限法、綜合指標評價法。用人力資源基礎、人力資本投資、人力資本積累能力、人力資本效率和人力資本發展潛力為目標層構建人力資本綜合指標,曾只把各產業勞動生產率作為綜合評價人力資本的指標之一。后來有學者根據綜合指標評價法得出: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儲備水平和技能水平、人力資本發展水平符合條件。
三、人力資本結構
人力資本結構包括基礎人力資本、知識人力資本、制度人力資本、技能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指人力資本產業結構,即按產業研究以教育度量的人力資本結構。本文各產業勞動生產率表示人力資本結構,原因有以下幾點。
1.從流動人口結構和產業結構上看人與產業
人口流動不改變原始居住地;而勞動力流動是指勞動者經濟利益在崗位和地區間的流動,勞動力流動的形式之一是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流動,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市場機制影響的人力資本在產業間的流動與配置是影響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而流動人口結構采用流動人口受教育結構。就業結構是一個內容廣泛的概念,表現形式之一是勞動者在不同產業間的數量對比關系。產業結構作為一個系統,總體上表現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速度和模式,產業結構可按產業劃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其中三次產業分類依據國家統計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
2.從人力資本的角度看人與產業
一般勞動力指實際從事社會勞動的人口,常用從業人員指標來衡量;一般人力資本用教育程度衡量;有學者認為勞動力包括勞動力數量和質量,然而促進經濟發展的原因是通過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獲得的知識,以及人的健康形成有投資和潛力特點的人力資本或者稱之為勞動力,一個行業的平均人力資本水平越高,人力資本積累的速度就越快,由此產生技術進步。
3.從發展規律上看人與產業
威廉 配第與克拉克就提出了著名的勞動力隨產業轉移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有學者證實了人力資本是經濟發展的真正內生變量的觀點。
結構變化將要素引入邊際報酬較高的行業,因此對經濟增長有貢獻,其中“高邊際回報”部門對應較高的勞動資本報酬。從全生產要素的殘差項計算,工人平均產出的差異分解為工人平均物質資本、工人平均勞動服務以及其他因素的貢獻,根據產出和工人數量的數據,用投資數據以及初始存量和折舊率的合理假設估計物質資本存量。相關數據表明,生產函數中的物質資本份額在幾乎所有國家均約等于1/3,所以勞動份額占2/3。最后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的發展,產值的生產結構和勞動力的生產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此,用各產業的人均增加值(又稱勞動生產率)表示人力資本結構,
四、人力資本結構變化的經濟增長
1.1998―2016年各產業產值和就業
從1998―201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逐年增加,增速最快,幅度最大。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降低,第二產業就業人數從1998到2002年下降,從2002到2011年上升,從2011到2016年下降,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增加,2007年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最大,一直到2016年,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波動下降,但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大于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基本為零。第一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極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大致為此消彼長。
2.人力資本結構結構變化貢獻率
(1)相關公式。
= + +()
= + + ()+()+()
= + + ()+()+()
/Y= / Y+ /+ ()/+()/+() /
= + + + +
= + + ()+ +
= + + ()+ +
、、分別表示第一、二、三產業人均收入增長率,、分別表示第一、二產業收入占比,、 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人力資本結構變化引致增長率, + 人力資本結構變化貢獻率,全國人均收入增長率,第一、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Y1、Y2、Y3。
(2)經驗數據。
數據說明,根據1999到2016年年末總人口(萬人),國內生產總值(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就業人員(萬人),第一產業就業人員(萬人),第二產業就業人員(萬人),第三產業就業人員(萬人),根據理論基礎,最終計算出產業層面人力資本結構變化貢獻率,部分計算數據略去:如表1。
上面分析的結果是2002年產業層面的人力資本結構變化對經濟的貢獻率開始大于零,2002到2004年快速上升,2004到2008年輕微下降,2008到2011輕微下降,2011到2012年下降幅度約等于2012到2013年的上升幅度,從2013到2016年快速下降,但其貢獻率仍然大于零。總之,產業層面的人力資本結構變化對經濟的增長有貢獻。
3.產業就業人數比例變化對經濟增長實證分析
人力資本回報水平是職工平均工資水平或各產業人均產出的均值,代表經濟增長,表示為因變量Y4,自變量為各產業就業人數占比。第一、二、三產業人均產出分別為Y1,Y2,Y3,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數占比分別為U1,U2,U3。原假設為U1,U2的系數, 1、 2為零。
= 5.0537.9353.849
結果分析, =0.979,說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產業就業人數占比的下降能解釋各產業人均產出的均值的大部分,p值為0.0418小于0.05,拒絕原假設。 1=11.40, 2=2.21大于在顯著水平為0.025時的2.12,所以U1,U2的系數,顯著不為零。檢驗水平為0.05時,樣本容量為19時的dl=1.08,du=1.53,DW=0.44小于1.08說明拒絕原假設。以上說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產業就業人數占比的下降能解釋各產業人均產出的均值,且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比的下降比第二產業的解釋力強。
總之,本文通過對人力資本構成的研究,并給出從微觀層面對人力資本結構研究,在此基礎之上,從產業層面理解人力資本結構,即各產業勞動生產率表示人力資本結構(又稱各產業人均增加值),經過理論和實證分析,最終得出結論,產業層面的人力資本結構都對經濟增長正相關,即其對經濟增長有積極影響,能促進經濟的增長。
參考文獻
1.董亞娟.基于人力資本視角的浙江區域經濟差異統計研究.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0.
2.陳浩.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影響的結構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7(08).
3.胡德龍.人力資本與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4.諶新民.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口流動與產業結構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
5.楊春學.經濟學名著導讀.學習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