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嬌嬌
摘 要:我國正處于人類歷史上人口流動規模最大的時期,據不完全統計流動人口總量已有2.3億,在未來的20年,仍會有將近3億的人口從農村走進城市。當前流動人口廣泛存在工作危害度高、生活環境和工作條件差、工作度強比較大等問題,造成流動人口健康透支問題很嚴重,因此,對流動人口健康保障和生命健康權利的保障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流動人口;醫療保險;異地就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我國現有的流動人口將近3億人,其中,超過一半人是80后,絕大部分是以農民工和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壯年人口。隨著流動人口的迅速增加,異地就醫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有家庭成員患大病、慢性疾病的家庭。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 “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流動人口醫療保險存在覆蓋面不廣泛、險種銜接不順暢、異地報銷困難和補貼機制不合理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因此,全面分析流動人口參加醫療保險的行為,深入探討妨礙和利于流動人口參保的影響原因,對加快醫療保障由制度全覆蓋向行為全覆蓋具有重要意義。
一、流動人口醫療保險存在的問題
(1)醫療保險政策的對接問題。目前,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由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管理,在我國,基本醫療保險體系以地市統籌為主;新農合以縣級統籌為主。加上統籌層次低,部門之間相互獨立,各自為政,籌資水平和待遇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即便是在同一制度之間,因為缺少具體操作標準,繳費年限不累計等原因,醫療保險關系的轉移接續仍然非常難;不同制度之間想要完成醫療保險的順利接續的難度更是進一步增大了。這樣的現實的結果是,一方面流動人口進行異地工作的抉擇時,因為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比較困難,會主動放棄外出就業的時機;另一方面,流動人口在外地工作時,因為醫療保險關系無法轉移,只能退保后重新參保,甚至直接放棄參加任何醫療保險。
(2)補償資金流轉問題。只有資金補償及時、合理才能保證流動人口醫療保險的異地結算工作平穩推進。結合目前已經實現異地結算的地區來考慮,異地結算能夠給流動人口帶來很多便利毋庸置疑,但是同時異地結算也造成醫療機構的基金運營風險與資金墊付壓力。目前異地結算的工作流程是,流動人口在異地就醫之后,個人只需先支付一部分醫療費用,剩余部分由醫療機構先行墊付,最后醫療機構定時與參保地進行對接,使得流動人口節省了來回的路費。這種做法使就醫地醫療機構有了很大的資金壓力。大量流入的人口和長期的墊付資金,使得部分地區醫療衛生資源高度緊張、醫保基金支出壓力逐漸增大。為了減輕本地醫療機構的壓力和資金安全,一些地區醫療機構逐漸減少外地患者的接診量或者增加一些自費項目,如此便使得流動人口就醫等待時間較長、自費比例較高,無形中加劇了流動人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3)異地就醫費用結算滯后。現行異地就醫醫療費用結算的做法是:異地就醫的醫療費用不能立即結算,需要參保人自己付款,然后帶著全部的收據在規定的時間內去參保地醫療機構進行報銷。但是據相關數據顯示,流動人口中進行異地就醫的大部分都是退休人員,身體比較虛弱,有的需要長期住院,收入與醫療費用不成正比;還有一部分是患有重大疾病需要外出治療,疾病嚴重相對應的醫療費用就特別高,根據現有的規定,需要病人自己支付全部費用,再加上來回路費、生活費,報銷程序麻煩,時間長等問題,這些都無疑是雪上加霜。
(4)流動人口大都選擇廉價診所看病,健康狀況堪憂。流動人口中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其收入水平和知識水平都不算高,所以遇到就醫問題一般都不愿意去大醫院,都會選擇廉價的診所。但是,這類診所衛生一般都不合格,環境比較差,缺乏行醫資格,往往出現非法行醫的行為。
(5)制度設計落后,忽視隨遷流動人口。從流動人口外出方式來看,早期的形式一般是家庭里面一個或者幾個成員外出,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舉家遷移已成為現在人口流動的主要形式之一。這就意味著,流動人口中不僅僅是青壯年人群,同時還增加了很多老人、兒童及婦女。但是就目前的醫療保障制度來講,僅僅保障的是流動人口中的在職人口,對于其中的老幼婦孺均不包括在內,制度設計的變化跟不上流動人口形式的變化導致新問題的出現。
(6)“騙保”、重復參保行為造成監管難度大。目前,異地就醫屬于監管盲區,管理成本高,再加上缺少資金和人員的支持,異地就醫費用審核非常困難,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冒名頂替,進行造假,嚴重危害醫療保險基金安全。
由國家衛計委流動人口調查結果顯示,不同特點流動人口重復參加醫療保險率占10.9% 。其中,重復參保率最高的年齡組是25―30歲,其次是30―34歲年齡組。重復參保率與流動人口的教育程度和流動范圍成正比,農村戶口重復參保率較高; 就業單位中,外資及中外合資企業的重復參保率最高,其次是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及機關事業單位,最后是土地承包者、個體工商戶及無單位的個人。
二、流動人口醫療保險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加強政府部門責任。為了讓全國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解決流動人口的醫保問題,可以實行跨省的“新農合”制度,實行全國統一“新農合”。流入地政府是跨省新農合良好推進的關鍵推動者。一個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吃苦耐勞的農民工的付出,農民工為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專為農民設計的“社會保險”也并不是針對所有的流動人口,加之新農合和城居保對于流動人口來說又存在戶籍上的限制。因此,為了使保障流動人口的基本生活及促進社會的穩定發展,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應當共同關注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障問題,從而制定合理的應對流動人口問題的制度,更好地履行保障農民工基本醫療的責任。
(2)逐步實行異地住院的流出地同等補償機制。由于流動人口中的主力軍為青壯年人群,相對來說,他們身體底子較佳,所以在各方面的年人均醫療費用都相對低于普通人群。同時,由于相較于本地醫療異地醫療報銷相對困難許多,導致流動人口的普通門診和慢性疾病門診費用都相對較少。因此,建議將流動人口的慢性疾病門診和普通門診費用補償取消,同時適當加大流動人口住院補償的力度,實行異地住院流出地同等補償機制,也就是說流動人口異地住院等同于流出地補償政策。
(3)逐步實施一元化的全民醫療保險模式。在我國,由于一直存在職業差別、城鄉差別以及地區差別,所以由此產生了三種類型的醫療保險制度,因此要實現全民醫保的一元化需要循序漸進的推行。具體辦法是把三類醫保合并為一元多層的醫保制度,即主要根據繳納醫療保險費用的多寡,可以把繳費人群分為三個等級,再次設為A、B、C三個層次。另外國家財政對醫療保險的補貼應更多傾向于欠發達的地區。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方法可以是在國家統籌之下,實行統分結合的方法。“統”即是醫療保險基金的國家統籌,由國家進行統一管理;“分”即是在省、市、縣設立醫療保險基金管理機構,從而能加強服務,由此實現對醫療保險基金安全運營的有效監督管理。
(4)建立標準化的異地就醫管理平臺。為了便于異地就醫各項手續的辦理,應建立標準化的異地就醫管理載體。為了更加便利的的實施異地就醫管理政策,國家應切實履行職責建立標準化的異地就醫申請、結算、協查等表格及標準化的異地就醫網絡接口平臺和技術平臺。
(5)加大醫德醫風建設。為了使患者更好地享受醫療服務,對于醫療機構來說,首先應逐步完善醫保方面的獎懲制度,其次是應嚴厲打擊醫療過程中違反規則的行為,最后是定點醫療管理機構的各項規則應得以進一步完善。
三、結論
當前,我國醫療保險類型包括:職工醫保、城居保以及新農合。僅僅只有不到5%的人口沒有加入醫療保險的行列。我國醫療保險實行屬地管理,是按照分區域、分城鄉、分人群劃分的原則建立醫療保險制度的。我國的醫療保險在籌資方法上實行的分別是,城居保和新農合實行個人繳費與地方財政補貼相結合,城鎮職工醫療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中央、各省市縣(區)財政對參加社會保險、新農合的個人進行補助,總體來說,財力較發達地區比中西部地區補得多一些。各地確定各自的報銷目錄、起付線、封頂線以及分級分類的報銷比例時需要基于當地的保費收入情況。
在醫療保險的統籌范圍方面,城鎮職工醫保和城居保的統籌范圍為市級,而新農合的統籌范圍大多為縣級統籌。所以如果流動人口僅僅是離開所在的地市就醫面臨著異地就醫的問題,這必然會給流動人口帶來諸多不便。目前為止,我國的跨省醫療費用只能回到原統籌地區報銷,由此也經常會因為種種原因導致很多流動人口最后沒有報銷醫療費用,存在“保難報”的問題。 所以完善流動人口醫療保險制度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流動人口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吸取國外經驗教訓,根據中國的國情去構建,而不能夠盲目照搬。
(2)建立和不斷完善流動人口醫療保險制度,要做到全國統籌,統一標準。
(3)調整從事異地就醫人員的編制,首先應使得醫保管理部門的現有人員配置得以優化,其次是應合理加大異地就醫管理人員的編制,最后應根據工作量對異地就醫管理工作實行動態調整。
參考文獻
1.鄧大松.社會保險.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9.
2.房莉杰. 農村流動人口醫療保障研究綜述. 甘肅理論學刊,2006(05).
3.杜曉玉.長三角和信陽模式見中國異地醫保現狀.企業導報,2010(10).
4.范玉薇.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險異地結算研究述評. 管理觀察,2015(18).
5.梁金剛.流動人口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方略. 觀察思考,2011(04).
6.羅小琴,桂江豐. 流動人口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障的行為及成因分析. 人口與發展,2014(06).
7.秦立建,陳波.醫療保險對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影響分析. 管理世界,2014(10).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