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經濟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企業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需要重視企業的成本控制,多維度開展企業的價值鏈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針對價值鏈分析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價值鏈分析法;成本管理;應用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但很多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還存在著不少誤區。比如管理者較為重視生產成本的控制而忽略營銷成本、服務性成本以及隱形成本的控制,造成成本管理工作缺乏系統性;企業重視運作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單項活動對企業成本控制的影響因素的分析工作,而忽略了各項活動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審視企業成本控制的系統性措施,而且成本的核算依賴于會計管理,但實際中并沒有將會計核算范圍內的成本進行分析。大量隱性的成本導致企業的價值鏈以及實時、動態分析控制工作很難進行,成為當前企業成本管理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經濟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企業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需要重視企業的成本控制,多維度開展企業的價值鏈管理工作。
一、價值鏈分析法概述
價值鏈分析法主要是指企業運用系統性的管理方法,對企業的各項管理活動以及相互之間的成本控制關系進行分析,從而找出企業隱藏的一些有價值的競爭性資源。而企業內部的成本管理目標主要是通過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對企業所取得的低于競爭者的成本優勢的累積,贏取企業整體的競爭優勢。借助企業的價值鏈控制理論來分析企業的成本控制工作,能夠有效積聚企業的成本優勢。
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分析主要是通過企業一些有價值的成本性控制措施以及有價值的成本比較分析,將活動進行優化與協調,最終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并提升企業整體價值。其主要的目的是找出最基本的價值鏈控制工作,然后將成本控制進行分解,考慮到企業的內部成本控制的比重,針對增值性作業進行成本差異性分析,探索出來最佳的增值作業的控制效率,最終達到降低企業內部成本的目的。在企業內部還應把握相關的價值鏈之間的關系,并采取合理的控制措施來協調和優化企業增值效益,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分析所采取的基本步驟主要是先確定成本控制中單項價值活動的控制工作,再針對單項的價值活動進行成本分攤,并對分攤的結果進行評估控制,并找出企業內部各個單元價值鏈之間的聯系,保障協調性,達到企業成本控制的目的。
二、價值鏈分析法在企業內部的應用
企業的價值鏈可以認定為產品的一個過程,是一種價值的形成以及增值的過程,從而在競爭戰略上形成具有一定優勢的價值鏈。在企業的內部還分解為多個單元的價值鏈,每個價值鏈都具有兩面性,一方面能夠產生一定的價值,另一方面又要消耗一定的資源。評估某一個價值鏈的具體單元是否具有一定的價值,主要是看其對后一個價值鏈單元的成本是否具有一定的優勢,能否降低后續價值鏈單元的成本,而價值鏈的各個環節的創新以及成本的控制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基礎條件。
1.以企業價值鏈來歸集和分攤成本
縱觀企業的成本管理工作,企業的價值性活動就是企業的成本支出。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還應緊緊抓住企業的成本組成部分,并采取價值鏈分析方法,提升那些所占比例較小但在成本控制中有重要作用的成本控制工作,切實改善企業內部的成本管理,達到歸集和分攤成本的目的。企業內部主要體現價值活動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三方面:①投入生產的成本控制工作,主要是企業為開展業務所投入的原材料或者是一些物資儲備;②人力資源的成本控制,企業為發展和鞏固人才而發生的支出,主要表現在招聘新進人才、培訓內部人才,提升人才的福利待遇及人力的離職成本等;③資本化的費用控制,主要是指為保證企業的經營活動正常進行而采購的機械設備、辦公區域改進、資質運作以及無形資產的投入和損耗等成本投入。
成本分攤的目的是比較價值活動的成本分布,從而找出改善成本控制的突破口,分攤得出的數據也是根據成本效益的精確度來進行調整,最終通過歸納和分攤成本,將那些增值的價值活動比重增加,保證成本比重控制的質量能夠得到優化。
2.從價值鏈角度分析企業成本管理的結構性影響因素
企業的成本管理是多元化的,內外部的諸多因素也要求對企業的價值性行為及時進行分析,并從根本上來判斷企業成本控制行為,改善企業的成本管理水平。
(1)企業規模選擇。企業適當擴張規模能夠激發生產力,提升企業內部的專業化協作以及技術管理水平,從根本上提高經濟效益,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若規模超過配置平衡的臨界點,將會導致管理效率的低下,影響成本管理的控制工作。因此要合理規劃企業的規模以達到成本控制的最佳控制點。
(2)級差地租。企業的地理位置是企業成本控制中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直接與交通、勞動力、地區消費水平、通訊以及稅收等相互關聯。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主要與產業規模、企業的歷史性以及地區保證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若是企業的地租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可以采取更換經營地等方式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3)吸收經驗。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通過生產組織策劃、調動管理、改進工作流程等方面提高操作經營效率,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也具有雙面性,有時候往往因為出現知識溢出效應,又導致企業的持續性競爭優勢喪失。
(4)生產能力的利用程度。在每一個企業的生產周期的控制上,生產能力的利用率都能通過企業的季節性、周期性以及其他的競爭性的控制措施來完善企業的整體波動控制,而且針對利用率變化的調控措施,也是企業與競爭對手比拼的重要舉措,通過改善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營銷策略來控制成本,達到企業削減成本的目的。
(5)整合和聯系。整合企業所涉及的問題主要是通過集合企業內部的資源,通過外購或者緊縮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但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經營方式的更改,導致資源分散,而過多的外購也勢必導致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變慢,過于依賴外界支持,阻礙自身的發展。適當進行整合,不僅能夠避免高額的市場成本,還能避免惡性競爭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聯系主要是將企業內部的價值鏈與對外的經營渠道進行橫向與縱向的聯系,企業的價值鏈是相互關聯的,改變任何一環都會產生不一樣的后果。在考慮哪一項結合能降低成本的同時,更應注重企業戰略的有效實施。
3.尋求成本優勢的戰略途徑
綜合考慮企業成本結構性影響因素的基礎上,一方面,根據企業成本管理中的重要性原則,對影響成本的結構性因素進行改進,達到提高成本優勢的目的。另一方面就是在原有的價值鏈的基礎上,提升經營效率,控制生產經營規模。
(1)結合大中小三種不同類型的公司規模進行分析,均衡調配生產以適應市場需求。在考慮地理位置以及人才配置的基礎上對企業的盈利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原材料的準備、市場的調配、風俗習慣、人員的知識結構等進行綜合性考慮,對存在的潛在危機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并做好防范措施。
生產過程的控制工作主要是預防和制止生產中脫離目標的偏差管理工作,以達到生產的均衡性和穩定性。通過圖表控制法以及生產卡法等將產品拓展到市場經營中去,通過調配產品的季節性供給,達到穩定客戶的目的。恰當地整合價值鏈內部的成本因素,通過改變企業的經營模式達到降低企業成本的目的。
(2)價值鏈從根本上改變成本結構,通過不斷改進和成本優勢調整工作,從而改變其成本優勢。采取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變更施工工藝、調整銷售模式以及市場整合等,這些都能從根本上改變影響成本的因素,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4.維持鞏固成本優勢的戰略性及持久性
企業的競爭性優勢是無法進行復制和模仿的,只有持續維持才能保證其持久性。而在維持企業的成本優勢上主要是有兩種途徑可以采取,一是開發企業持久性的成本優勢,并在穩定的成本優勢上進行擴張,增加成本控制的優勢;二是鞏固企業的競爭壁壘,防止被競爭者壓制。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尋求政策扶持或者是特許的經營權等,增強成本優勢。
三、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面臨的市場經濟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企業為了適應這一變化,不斷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需要重視企業的成本控制,多維度開展企業的價值鏈管理工作。
總之,企業若是想在新經濟環境下,提升自身的競爭能力和行業優勢,提高企業的資本使用效益和成本的控制空間,保障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管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就需要在企業內部運用價值鏈分析方法,深入且系統地對價值鏈在企業內部的應用模式進行分析,豐富和完善企業成本管理理論,擴大成本管理在企業內部應用的范圍,開發持續的成本控制優勢的來源,使成本管理的研究工作更加全面和系統,以此達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紅賢.價值鏈會計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研究.現代商業,2014(8).
2.胡敏,周雅美.基于企業價值鏈的成本管理與控制.會計之友,2012(25).
3.黃娟.基于價值鏈分析的成本管理探討.時代金融,2013(5).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