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芳
在體育教學比賽中經常出現學生消極比賽的情況,消極比賽不僅不能發揮教學比賽的激勵作用,還會影響或帶動其他學生消極比賽,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對待消極比賽,體育教師要細心甄別,精準應對,以更好地發揮教學比賽的功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提高比賽實效。
案例1:在100m跑比賽中,學生A跑過60m后已遙遙領先,在剩余的30m賽道上的跑動速度明顯下降,最后他幾乎是走過終點線。
分析:該類學生身體素質好、運動能力強,在比賽中因成績優勢大、無競爭對手而消極比賽。
解決策略1:加強引導。讓學生明白比賽中要戰勝的對手不僅僅是“對手”還有自己,應認真對待比賽,發揮自身最大潛能,超越自我,不斷進步。
解決策略2:同質分組。將實力相近的學生分在相同的組,避免組內的實力相差過大,應讓學生在勢均力敵的比賽中有壓力。
解決策略3:改變規則。若確有差距則讓實力強者采取讓距跑或負重跑等,增強其挑戰性。
案例2:在校運會400m選拔賽中跑在后面的幾名學生看見“選拔”無望,索性走了起來。
分析:該類學生平時上課認真,運動能力中等或中下,在比賽中爭強好勝但意志力弱,遇到困難易退縮,“再怎么努力也跑不過××同學”,自找消極比賽借口。
解決策略1:端正態度。讓學生懂得別人實力強是其努力的結果,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
解決策略2:關注自我。可將上述選拔賽改為計時賽,通過對比看看自己的成績提高了多少;將關注“第一”或“前×名”變為關注自己成績,與自己比,激勵學生發揮潛能,認真比賽。
解決策略3:評價獎勵。只要學生奮力拼搏,認真比賽,哪怕是跑在最后,體育教師都要給予肯定。一句中肯的表揚,一個點贊的大拇指,鼓勵的擁抱、擊掌、微笑,發優勝獎、進步獎、拼搏獎,表揚信等都會讓學生感受到關懷與肯定,心理得到滿足,將會更加努力地投入比賽。
案例3:學生C想在體育課上去打他喜愛的乒乓球,對教師安排的200m跑很抵觸,消極應對。
分析:該類學生有自己的體育特長或喜歡的項目,對教師組織的比賽不感興趣,消極比賽或謊稱“病了”逃避比賽。
解決策略1:創設情境激興趣。比賽前創設情境,變化比賽的形式手段,調動其興趣。如,在中長跑比賽中,創設“飛奪瀘定橋”情境;讓學生運球跑、滾鐵環跑、圖形跑,小組集體跑等。用新穎的內容、活潑的形式和積極的評價,增強比賽的競技性、趣味性,這樣的比賽學生自然樂在其中。
解決策略2:目標達成就獎勵。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與其約定如果能完成比賽要求,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去練習自己喜歡的項目。
解決策略3:辨明真假要鼓勵。教師對于生病的學生要愛護,對于裝病的學生要積極引導,“體育比賽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參與比賽的勇氣!”“參加體育比賽掉落的是拼搏的汗水,收獲的是堅毅的品格以及同學的友誼!”“沒有勇氣參加比賽,你會輸掉自信、自尊,讓同學們失望!”
案例4:在籃球比賽中,學生A積極防守,但在進攻中因為球感較差,始終沒有同伴傳球給他,他像是“多余”的人,漸漸地,他防守不再積極,對比賽也漠不關心了。
分析:該類學生守紀認真,對比賽有興趣,但運動素質差,能力弱,或平時頑皮人緣差等,在比賽中被小組成員孤立,無法在比賽中獲得同伴的認同,無法享受到比賽的快樂。
解決策略1:關注呵護。教師要及時關心呵護該類學生,表揚肯定其在比賽中的積極表現,鼓勵其努力練習提高自己的實力,用實力贏得同伴的尊重。平時多留意其情緒狀態,細心指導幫助其提高能力和素養。
解決策略2:換位思考。對參與的其他學生要加以引導:“木桶理論告訴我們決定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木桶的短板決定的,在咱們的比賽中也適用,只有團隊的‘短板同伴的實力提升了,小組的實力才會更強。”
解決策略3:改變規則。比賽前可制訂特殊規則,指定小組內某一名或幾名學生(球技較差,但比賽態度認真)投中1次得3分,其他學生投中得1分,以此帶動此類學生比賽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