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 要】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認為,一堂好課應具備以下基本要求,即“五實”:一是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二是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三是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四是常態下的課,即平實的課;五是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我認為,這樣的好課其實就是最近課改要求的高效課堂。很平實的要求,但具體該怎樣做呢?通過長時間的摸索,我覺得要做到高效,就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關鍵詞】小學英語 方法 繪本 閱讀教學
一、巧用繪本聯系英語課本
第一年上英文閱讀課,我帶的是三年級的學生,對于這些初學英語的學生來說,詞匯量少,英文閱讀自然要緊緊聯系英語課文,銜接課堂教學,導入新知,復習舊知。
1.用繪本啟蒙英文字母
三年級的學生,初學英語,接觸到的就是26個字母。26個字母的學習是說簡單也簡單,說困難也困難的。英語國家的孩子,僅僅學習這26個字母就需要用1年左右的時間。對于中國的孩子來講,用繪本去聯系英語課本是非常有必要的。第一遍讀時,我把故事讀給學生們聽,每一個學生都很認真地聽。到了第二遍讀時,通過投影,我會和學生們一起讀每頁出現的字母。然后,我讓會讀的孩子到前面再把書讀給大家聽,一遍遍地重復,孩子很自然地就能讀出字母,無形中降低了字母學習的難度。
2.用繪本導入新知
我根據每個模塊的知識,利用不同的繪本拓展教學,導入新知。例如要學習三年級第十模塊的on/in/under三個方位詞,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學生們在玩中學,學中玩,最后,我選擇了繪本?紙飛機飛到哪里去了?。英語閱讀課上,我先是講給孩子們聽這個故事,然后再和孩子們一起玩紙飛機的游戲,由紙飛機飛的位置引出方位詞on/in/under。課堂上,我似乎回到了童年,而學生們也很開心,興奮地看著飛機飛到桌子底下,然后大聲說出:under the desk;看到飛機飛到書上面,孩子緊接著會說出:on the book;而看到飛機飛到桌洞里,我們會一起說出:in the desk。在快樂中,學生們很順利地掌握了這三個此的用法,接下來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這三個方位詞on/in/under,由難點轉化為“樂點”,學生們很輕松地就掌握了這三個詞的用法。
3.用繪本復習舊知
繪本不僅僅能導入新知,更能復習舊知。在英語課上講完每個模塊的內容后,我習慣翻翻家里的繪本,尋找恰當的繪本,在當周的英語閱讀課上,把模塊的知識點歸納復習。例如,學生們學完1到10的數字后,我拿出的是?10個土豆?這本繪本,講的是每個小動物挖一個土豆,每次還剩幾個土豆呢?很簡單的故事,可是用猜一猜的方式,讓學生們猜猜每次都是什么小動物挖土豆,他們的興趣就大大提高了,自然而然地也就大聲說出了已經學過的小動物的英語名稱以及數字的英語說法。?
二、保證學生足夠的自主探究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里寂靜,學生集中思索,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后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復問題,或是忙著啟發(很多情況下是暗示)。試想,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學生的思考能有一定深度嗎?學生能獲得多少“頓悟”和思維的閃光呢?可學生為了迎合老師的心理,匆忙尋找只言片語作答,表面上氣氛活躍,實際上是走進了繁瑣而膚淺的一問一答的圈子中去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在提問后給學生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當學生回答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這個等待的時間雖短,卻正是學生思維最為緊張活躍的時刻。
三、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
在現實教學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們的學生對教師的提問可以對答如流,但是學生用英語提問的能力卻與之相距甚遠。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有助于學生養成按意群閱讀的良好習慣,提高閱讀的速度及效率。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機會進行提問,其目的就是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如在PEP第七冊第五單元“Part B的Let's read”的教學過程中,在教師了解一些學生的家庭情況后,說:“I'm your new teacher.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me?If you do,you can ask me some questions.”這樣,給學生的提問設置一個良好的情景。同時,在出示會計圖片后也引導學生進行有關這位會計的提問。
四、逐步滲透難點詞、短語
在閱讀教學中,將影響學生閱讀的難點詞、短語逐個地滲透到各個環節中,讓學生在更加簡短的語篇的閱讀過程中、在圖片看說過程中、在其運用過程中將這些詞和短語理解并掌握,而不是像對話課教學一樣,刻意地將它們逐個進行教學。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理解詞組“help the tourists find their way”,我先通過一段話讓學生利用語境猜一猜“tourists”的含義,然后通過課件向他們展示這兩位游客迷路的場景和旅游團所在位置的平面圖,讓學生在幫助游客的過程中掌握這詞組的意義和助人的樂趣。
五、感知——理解——運用
英語閱讀是非常復雜的心理認知活動,是讀者通過感知書面語言材料,進而對其進行編碼重組、解析破譯,再現作者提供的完整信息的過程。感知是讀者對書面材料的識別和辨認,其意義在于獲得基本信息,為對語言材料的編碼重組進行硬件上的準備,這是閱讀中的信息交換過程。理解則需要讀者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感知的書面語言材料的基本信息進行編碼,然后重組,解析破譯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全面準確地把握閱讀材料的信息,這是一個復雜的信息處理過程,也是讀者得以順利有效地進行閱讀的關鍵環節。
六、總結
英語閱讀能力,是一個孩子終身必備的學習能力。學生從英語入門,到自由閱讀繪本,這個跨度的橫越,不是依靠機械記憶,而是每周乃至每天的英語閱讀時間,讓學生領略英語文字所描繪的世界,引導學生“用正確的閱讀方法”,準確理解“書里的文字”,只有經過細致的教學鋪墊,學生才能在原版書中“求得趣味”;學生才能在最短時間,“興趣盎然地”自主閱讀原版書。
參考文獻
[1]張琴,《淺議小學英語閱讀教學》,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12(4)
[2]楊蓓,《淺談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江蘇教育研究,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