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冰
眾所周知,小學美術課就是通過教師的教學,經過教師的指導,能夠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感受美術作品的美,從而提高學生對美的鑒賞能力,提高藝術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然而,要想讓美術教學當中培養小學生的個性,教師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篇文章就將對小學美術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的個性問題展開探究。
小學美術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種美的體驗,通過眼睛觀察去體會和感受其中的美,還可以通過美術作品的制作來提高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見,美術課對于每一小學生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就要不斷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教學模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美術課成為培養學生個性的一種重要方法,并且為小學美術課增添新的活力。
1 制定個性化教學目標
由于小學美術課作為小學生的興趣課,有些美術老師上課敷衍了事,課前準備不充分,美術課不契合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來開展教學,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美術課沒有能夠很好地發揮學科自身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功能。基于這些問題,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該要提前認真做好個性化教學課程的設計,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程緊密結合在一起,明確教學目的,時刻以學生的興趣和個性化發展來作為出發點。這樣,教師才能夠進一步根據課堂情況,結合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來不斷做出調整,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積極主動地學習美術,并體會美術作品中所蘊含的美,從而更好地發展小學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個性和興趣。
2 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個性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是依賴于興趣。”由此可見,興趣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和諧的學習氛圍在培養學生的個性方面是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學習“對稱的美”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尋找教室中存在的對稱物品,黑板、課桌等等,然后讓學生在舉例說明所學內容當中對稱的美,讓他們充分地進行感受,也可以提前準備一首古色古香的音樂作為開頭,讓學生在音樂中慢慢感受,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情境,然后在這種情境之中進行教學,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夠加深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個性。由此可見,教學情境的設置在小學美術課的運用是十分關鍵的,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更是如此。美術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結合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來增強學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逐步讓小學生愛上美術。
3 采用多樣化以及個性化的教學方法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對于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教師不能夠沿用傳統守舊教學模式來展開教學活動,而是要采用多種多樣以及個性化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課堂交流就是個性化教學的一種,其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信息傳遞和反饋的一種過程,通過這種互動交流,小學生能夠獲取知識,表達自己對于美術的感受;教師能夠及時掌握課堂動態,做出反饋,并適時進行課堂內容的調整及變化。比如:在讓同學們認識顏色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發表自己對于顏色的理解,通過提問“你喜歡什么顏色”的方式與學生展開探討,其次,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找出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圖形,這樣在小組互動交流學習當中,學生一邊尋找,一邊發揮想象,深入地了解哪幾種顏色混合在一起是什么顏色。由此可見,這樣的學習方法對于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小學生的個性是不言而喻的。
4 開展個性化的課堂教學活動
培養學生的學習個性不能僅僅依靠傳授理論知識來達成目標的,還需要注重小學生的美術實踐動手能力。在教授學生美術知識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適當開展實踐課程,能夠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美術學習的樂趣,培養學生的個性。比如:小學美術老師在教授剪紙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幅剪紙;在學習對稱圖形的時候,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對稱的美術作品等。讓同學們根據老師所講的理論知識,結合自己的判斷,深入地了解“美術作品”。通過這樣帶有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觀察實物讓他們形成對美術的基本認識。個性化的美術實踐活動提高了小學生的參與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小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要求。
小學美術課的學習要始終以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為出發點,以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基石,不斷創新小學的美術教學內容、方法、模式,讓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美術作品中的美,了解美術,愛上美術。當然,在培養小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要始終堅定自己的信念,并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為實現小學美術教學的個性化發展尋找新方法、新途徑,積極引導小學生,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熱情,培養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小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培養好祖國的未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惠安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