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金
【摘 要】小學生的學習經驗不足,往往只會以主觀的思維方式分析問題,經過系統化的訓練后,他們的認知體系將會更加完善,思維方式也會更加多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知識可視化方式,給予學生真實的體驗機會,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知識可視化,既能夠消除學生的厭學情緒,打消學生的認知顧慮,又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加課堂教學實效性。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獲取到不一樣的情感體驗,養成良好的終身閱讀習慣,這對于小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知識可視化 方式 研究
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育領域全面深化,小學語文教師有必要更新課堂的教學思路,調整課堂的引導方向,同時利用知識可視化方式,簡化教學過程,轉換抽象知識,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確保閱讀教學質量的同時優化課堂整體結構,以此來促進學生階段性成長任務的優質完成,促進基礎教育事業的長遠、可持續發展。筆者憑借自身積累下的豐富經驗,對小學語文閱讀課堂的知識可視化教學發表幾點新的看法,希望能夠為其他教師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一、概念圖
概念圖指的是將與主題有關的概念性知識用圖形表示出來,并將不同層級的主題用線連接在一起,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種特殊的思維圖形。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繪制一幅概念圖,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意識,讓學生產生濃厚的主動探究興趣,另一方面能夠幫學生透徹理解文章內容、層次、脈絡,指導學生學會感悟,并與作者進行情感的深入溝通與交流。比如《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文章以游蹤為線索,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幾個部分,詳寫“孔隙”和“內洞”兩個部分。文章條理清晰、樸實淺顯,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難度不大。某學生以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為主題,抓住地點轉換的關鍵詞,以游蹤為節點進行連接,在“孔隙”和“內洞”部分延伸層級,提煉出孔隙“窄、險”、內洞“大、黑、奇”的特點,與文本相關描述相呼應,細致詮釋文本“寫什么”與“怎么寫”的相關知識,內化為此類文本的一種閱讀圖式,為寫相似題材的文章提供了借鑒。
二、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指的是將腦中的具體想法直接繪制在紙上,或者通過計算機軟件向他人介紹自己的思路。思維導圖是一種發散性思維的表達方式,它始終圍繞著一個主題,對周邊有所關聯的分支內容進行特殊標注,動態記錄著思維的活躍過程。小學生閱讀時,借助思維導圖可以將文本各部分的組成,利用相互關聯的分支表達出來,并結合相應的關鍵詞、圖示等,對文本進行理解與記憶、比較與區分,完善自己的閱讀圖式,形成系統的學習和思維習慣。比如《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文,圍繞中心主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釋放關聯的一級分支即文章所列舉的三個科學發現發明的事例。清晰的網絡建構起了文本整體框架,為進一步探究文本的內在結構打下了基礎。接著以第一個事例“謝皮羅發現洗澡水漩渦方向”為例,師生共同研究文章“發現問題—觀察實驗—得出結論”的表達結構,繪出二級分支,“結論”的三種情況又可以延伸出三級分支。在共同繪制了導圖第一個分支后,學生再自主閱讀、提煉關鍵詞,畫出事例二、三的思維導圖,此時文章主體“發現問題——實驗研究——得出結論”的顯性結構清晰可見。借助導圖進一步發掘背后的隱性結構:“為什么選取這三個事例?三個事例寫法是否完全相同?不同的是什么?平時寫作通常要把經過寫具體,這三個事例研究經過為什么只一句話略過?”,在陌生化問題的啟發下再次聚焦文本,學生思維指向更加集中,更容易發現作者運思的細微奧妙。最后再讓學生列舉科學發現、發明的例子,仿照文本寫作方法先畫出結構圖再寫出來,深化對思維導圖理解的同時,又能實踐運用一種結構方式進行寫作,可謂一舉多得。
三、魚骨圖
魚骨圖是一種質量管控的有效方法。魚骨圖通過勾勒魚形骨架連接關鍵問題,并形象的、直觀的揭示問題的因果關系。一些結構復雜、內涵豐富的文本,小學生閱讀時難以迅速理解各部分內容與主題的關系,尤其對內容背后的文章結構以及作者的思維方式難以把握。采用魚骨圖梳理文本,以形象的形式抽取與主題相關的內容,并貫穿在主線上下,將立體時空變成二維圖示,更加清晰直觀,便于抓住思想和內容的核心揭示其結構,了解其思維過程。比如《開天辟地》是一篇具有英雄神話類文本共性結構特征的典型文本,閱讀時可以繪制出文章的魚骨圖:“魚頭”表示起因,即天地混沌一團;“魚尾”表示結局,即開辟了天地;中間魚骨是故事的發展,“魚椎骨”是主線,開創、奉獻是故事的主旨,上方“魚骨架”主要標識宇宙的變化,下方標識盤古的所作。通過直觀形象的魚骨圖,整個故事的脈絡一目了然。對一種敘事結構的洞悉,也是對一種思維方式的洞悉,學生再閱讀英雄神話類文本,就易于走進其內核了。魚骨圖一般較多運用于主題突出,結構較復雜的文本,除了具有特殊結構的神話、寓言、文包詩等,一些散文也可以運用,比如《珍珠鳥》《番茄太陽》等等。
四、思維地圖
思維地圖以比較和對比、排序、歸類、因果推理等認知技巧為基礎,共分為8種:括弧圖、橋接圖、起泡圖、圓圈圖、雙起泡圖、流程圖、復流程圖、樹狀圖等。這8種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經常使用,比如流程圖,它的優點是能有順序地展示事物發展的順序、過程和步驟[2]。如《人物描寫一組》片段“小嘎子與胖墩兒比賽摔跤”,教師大多關注其動作描寫的特色,但揭示其動作描寫奧秘的教學卻不多。小學生作文不具體、不生動往往是因為動詞使用出了問題,不教給學生將人物的連貫動作分解后寫具體的方法,只反復作“注意人物動作描寫”之類的空洞說教,并無幫助。繪制動作流程圖,就是將人物連貫動作分解,使連貫動作可視化、思維可視化、表達可視化的有效策略。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自讀圈出胖墩兒的動作,然后繪制人物動作流程圖。有了可視的動作,學生就能在頭腦中想象具體畫面,對文本內容、人物形象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嘗試引入知識可視化方式,可以幫助學生領悟閱讀的方法,建構表達的圖式,提升科學的素養,真正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湯小平.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普童話,2014(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