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敏
傳統的語文教學像是單口相聲或是單人脫口秀,講好講壞全憑教師一張嘴。但時代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教學,為教學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使信息化教學得以開展。信息化教學手段多樣,如慕課教學、網絡在線學習、云平臺資源共享等,通過各種手段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的教學效率,這些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證明。以下,筆者將結合教學實踐,簡要地談談信息化教學手段在高職語文課堂中的應用,希望對于開展信息化教學能提供有益的借鑒。
一、利用云平臺共享資料,幫助學習自主學習
詩歌只有通過大聲的、富含感情的朗誦,才能真正體會詩歌韻律、節奏的美,才能真正體會作者所傳達的情感,才能最充分的使讀者獲得情操的陶冶、情感的升華。一個會朗讀的人和一個不會朗讀的人,讀同一首作品,給人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教師并沒有受過朗讀的訓練,而且諸多教師并不具備朗讀天賦,無法成為一個好的朗讀者。這就使得詩歌的教學大打折扣,沒能使學生受到詩歌力量的感染。但在信息化教學下,這一問題就變得簡單的多了。網絡上有著各種的詩歌配樂朗誦的視頻和音頻,如果教師能夠將這些資源下載下來,挑選出朗誦得比較好的,上傳到班級的云平臺,供學生學習,必能實現詩歌教學功能的最大化。
例如,第五冊第一單元“飛揚的詩情”中所選用的六首詩歌,風格迥異,各有各的特點,在教學時筆者就從網絡上給學生們找來了這些詩歌配樂朗誦的最佳的版本,并給學生上傳到了班級的云平臺。學生伴著音樂,跟著朗讀者學習朗讀——在《沁園穿·長沙》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一代偉人的胸懷氣魄;在《再別康橋》的朗讀中,感受到了作者的離愁別緒;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朗讀中,傾聽到了作者渴望遠離塵世喧囂的心聲;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朗讀中,感受到了作者樂觀的人生態度;在《致橡樹》的朗讀中,了解了愛情的熱烈和真摯;在《相信未來》的朗讀中,感受到了作者對于未來的憧憬。總之,通過這些朗誦使得詩歌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使學生的心靈和情感得到了洗禮。
二、利用慕課,打破學習的時空限制
慕課作為一種移動的學習資源,使學習不再局限于任何一個固定的場所,只要拿起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可以隨聲攜帶的設備,只要在有網絡的地方,就可以進行學習。利用慕課輔助高職語文教學,使學生的學習不在于局限于教室和固定的上課時間,打破了語文學習時空的限制。教師可以把要拓展的知識或者課上沒講完的知識讓學生通過慕課進行學習,從而使學生在家也能有效的學習。
例如,《不自由,毋寧死》這篇文章,有著其深厚的歷史背景,如果沒有資料的補充是很難使學生完全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于是筆者在網絡上給學生找來了一節講述這位《獨立宣言》的主要執筆者之一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發表的這一著名演講背后的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的慕課資源。學生們在看來之后對于文章內容有了更深的體會,對于“自由”二字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樣一來,通過慕課這種移動教學資源,使學生進行了有效的學習,保證了課堂的高校教學。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導入
在沒有信息技術的時代,高職語文課堂的導入方式是十分單一的,長時間的使用某一課堂導入法,難免會使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和心里厭倦。但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之語文課堂帶來了更多可能。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輕輕松松地完成課堂導入,而且能夠取得十分良好的導入效果。
例如,《鴻門宴》這篇課文,本文節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屬于文言文的范疇,而且本文篇幅較長,字數將近2000。如果一上來就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閱讀或是采用傳統的課堂導入方法,勢必會使本來文言知識就不怎么深厚的高職學生望而生卻,提不起絲毫閱讀的興趣。于是,筆者在教學這篇文章時,就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進行了課堂導入——作為一個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歷史故事,而且故事本身具有的魅力,使得這個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宴會,早已被后人搬上熒幕很多次了,于是筆者就從這些電影、電視劇中篩選出了與文章情節最相符的一個,截取下來,在課堂導入階段播放給學生看。通過視頻這種最為直觀的、最受學生喜愛的形式,學生們得以了解了鴻門宴的故事。看完之后,筆者適時說道:“接下來,同學們閱讀文章,看看視頻中所演繹的情節,與太史公司馬遷描寫的有哪些出入,一會我們找同學來說。”這樣一來,通過視頻導入法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而且筆者適時引導,勾起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自然能夠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
總而言之,信息化教學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每一個高職語文教師都應該努力學習,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好的開展信息化教學,使高職語文課堂越來越好。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雙樓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