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健 陳英英
青年智則國智,青年強則國強。在眾多青年學子中,大學生黨員是其中比較特殊的群體。高校思政工作不僅要加強對大學生黨員的思想教育,鍛煉和培養其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大學生黨員認清自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對此,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要積極構建以學生黨員為主導的教育新模式,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整體素質以及道德情操。
引言:近年來,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都給高校思政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而學生黨員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分子,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為充分發揮學生黨員的思想引領、溝通橋梁以及行動師范等作用,各大高校需要積極構建以學生黨員為主導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并從不同角度入手,完善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以便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達成。
1 學生黨員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學生黨員是高校思政教育環境中同輩群體中的積極力量。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起到的作用一般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1從學風班風建設的層面來看
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而學生黨員勢必是學生群體中學習刻苦且成績優異的代表,在同學中有著較高的威信,并起到了示范作用,這對于班風學風建設是十分有利的。
1.2從思想道德建設的層面來看
學生黨員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必須要發揮自身先鋒模范作用,政治進步、思想先進、紀律嚴明、作風優良、團結同學、服務他人,將廣大同學都能團結在各級黨組織周圍,并與他們共同進步。
1.3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層面來看
通常情況下,學生黨員因其先進性常常會兼任主要學生干部的職務。也就是說,學生黨員是校園活動的主要組織者以及參與者。在平時的工作中,學生黨員會迎合高校思政教育的需求,積極組織策劃符合大學生特點、豐富多彩且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2 構建以學生黨員為主導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的策略
在新時期,為了重新整合思政教育模式中的各類因素,建立一個新的平衡,需要嘗試構建以學生黨員為主導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具體如下:
2.1主客體體系
在新教育體系中,老師雖然還是思政教育的主體,但是與過去不同的是,其更多的承擔著指導者以及控制者的角色。絕大多數具體工作都會下移給學生黨員來完成。也就是說,將原客體中的學生黨員主體化或者直接提升為主體,并成為連接老師與學神的良好紐帶。具體來說,思政老師以及基層黨組織憑借培訓機制來實現對學生黨員的指導培養,而處于主體地位的學生黨員則要借助自律機制以及培訓機制來不斷地完善自我,使自己始終保持先進性。另外,學生黨員可以憑借自身活動組織者的身份,利用班級、公寓、社團以及網絡等媒介,與廣大學生進行良好、廣泛而又深入的交流,并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他人。這對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是很重要的。
2.2目標體系
在新教育模式中,可以從以下兩個層面去理解目標體系[2]:第一層次,要發揮好學生黨員的主導作用。學生黨員需要在參與思政工作的過程中,積極進行自我檢驗、自我探索,因勢利導,培養和強化學生黨員的責任感、義務感、自信心、創造思維以及公平、效率、競爭與合作的意識;第二層次,要發揮廣大學生的主體性,實現全面自由發展。新時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個體的發展為教育以及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任何方針政策的制定實施都必須要服務于廣大學生,以調動其積極性以及主動性,這對于激發學生潛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促進其全面自由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做好第一層次是第二層次工作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前提,而做好第二層次的工作反過來還能促進第一層次的發展。二者既相互統一卻又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并共同構成了科學的目標體系。
2.3內容形式體系
在新教育模式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首先要通過老師傳遞給學生黨員,之后學生黨員再經由班級、公寓、社團以及網絡等途徑傳遞給普通學生。這幾條途徑既相互交叉卻又相互影響,并且覆蓋了當下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全部渠道。為配合老師的思政教育工作,學生黨員需要發揮自身創造力,采取多元化且科學可行的方式方法,在準確把握這些傳播渠道的基礎上,慢慢滲透和影響整個大學生群體。
2.4評價反饋體系
在新教育模式中,學生黨員可以經由評價反饋體系,來獲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其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內容:第一,評價。在原有評價體系基礎上,構建一個兼顧對象評價與工作評價相統一、意向評價與行為評價相統一、階段性評價與長期性評價相統一的綜合評價體系;第二,反饋。這一體系中,既包括正反饋又包括負反饋。正反饋是指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積極地反映一些信息,而老師得到的大部分反饋是正反饋;負反饋就是指一些表達不滿的信息,這些必須要學生黨員自己在生活工作中及時捕捉,并向老師反應。
3 結語
總之,思政教育作為高校日常工作管理體系中的重要環節,加強其實際工作效果,必須要正視學生黨員在思政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符合學校人才培養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以此來為國家以及社會培養出更多思想進步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