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培松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開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學生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我國的傳統文化是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見證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從而使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關鍵詞】初中語文 傳統文化 滲透方法 措施
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產生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化。它不僅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對今天在全民族弘揚愛國主義思想,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已成為世界文化寶藏的重要部分,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驕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的滲透,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優勢和特點,使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但在當前的教學中,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制約了傳統文化的滲透。文章就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進行討論,以便教師能更好的將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義
1.幫助學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歷史
在學習初中語文教材的編撰中,多引入一些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對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及優秀的道德修養有很大的幫助,并且能夠通過傳統文化讓學生感受到先輩的偉大智慧和成就,還能夠幫助學生遵循著傳統文化的發展史來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有著深遠的影響。
2.促進學生發展綜合素質
由于我國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文化修養的培養與提升,并能夠使課堂教學中的內容得到豐富,使語文教學不再單調枯燥,從而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提升鑒賞作品的水平和能力之余,提升和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3.抵御社會不良沖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外來的文化思想對我國本土文化的沖擊越來越強烈,導致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漠然和冷淡,產生錯誤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產生不利影響。只有加強在語文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使學生能夠在傳統文化濃厚氛圍中培養愛國情感和民族文化學習的熱情,樹立正確的、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能夠自覺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和誘惑,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為學生全面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二、通過挖掘語文教材內容,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語文學科在傳授傳統文化內涵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語文教材中具有很多蘊含著豐富傳統文化內涵的范本,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我們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這些范本的挖掘和解讀,尤其是要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意蘊進行深入解讀,讓學生在獲取課本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能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染與洗禮。
例如:在教學《<論語>十則》一課時,《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并且通過文言文的學習,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再如:在教學《楊修之死》、《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課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拓展閱讀,要求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能使學生更好的領會我國傳統文化。
三、通過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除了結合語文教材內容向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我們還可以通過為學生營造傳統文化教育氛圍的途徑來進行,這樣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情緒可以處于最佳狀態,對于學習內容的反饋也會更加主動積極,在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中,學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的教育和熏陶。
例如:教師可利用我國的傳統節日,在中秋佳節時,可將蘇轍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晏殊的《中秋月》等詩寫在黑板報上,供學生進行賞析;在清明節時書寫孟浩然的《清明即事》,黃庭堅的《清明》,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等;在重陽節時書寫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王勃的《蜀中九日》等,使學生對古詩文產生興趣。或者,組織學生每天進行中華傳統文化小故事的演講,使學生每天受到耳濡目染,每天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久而久之,能夠增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進而促使學生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中華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進行良好繼承與發揚。
四、開展課外活動,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開展課外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還能讓學生熱愛我國的傳統文化,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1.舉行講座,開闊學生的傳統文化視野
例如,利用多媒體播放于丹講《論語》、錢文忠講《三字經》、蔡禮旭講《弟子規》,本校教師開展《毛澤東詩詞探究》講座等。有計劃、有目的地讓學生增強課外閱讀能力,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2.舉行詩詞名篇誦讀比賽
開展唐詩宋詞等經典名篇誦讀比賽,能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的精髓,并從中領悟生活的真諦,樹立人生理想,明確對社會的責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廣大青少年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幫其樹立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精神。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應責無旁貸地擔當起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綻放出美的精神之花。重振傳統文化,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精神引領,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李志剛.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J].農家參謀,2017(15):87
[2]王輝.關于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路徑[J].課外語文,2017(22):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