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波
摘要: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特點是植株高大、莖葉繁茂、產量高、抗逆性強、營養豐富,其廣泛種植可以解決以糧食為主所獲得畜牧養殖經濟效益低的問題,并且可以很好的解決因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要想確保糧飼兼用型玉米優質高產,需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
關鍵詞:糧飼兼用型玉米;種植意義;特點;飼用價值;種植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5-0052-01
1 種植糧飼兼用型玉米的意義
隨著畜牧養殖的發展與壯大,以糧食為主的養殖業所獲得經濟效益較低,并且糧食收獲后,所留下的莖稈和葉等部分大部分無法處理而焚燒掉再還田,這樣不但造成營養物質的大量浪費,還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而糧飼兼用型玉米作為特用型玉米,籽粒不但可以作為糧食,還可以飼喂畜禽,并且其秸稈在籽粒收獲后,持綠性好,可以作為青飼料使用,可在不減少糧食產量的同時,還可以避免因秸稈焚燒造成的環境污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牛、羊肉產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增加,隨之而來的則是飼草飼料資源的短缺,有些地區天然的飼草飼料無法滿足這一需求,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種植可以緩解這一矛盾。目前提倡“封山禁牧”,保持生態環境,牛、羊養殖正朝著半舍飼、完舍舍飼的方向發展,因此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種植越來的越受到重視。另外,糧飼兼用型玉米的廣泛種植,玉米在收獲后,秸稈除了可以直接刈割飼喂外,還可以制成青貯料,解決了寒冷地區在冬春季節的枯草期青綠飼料緊缺的問題。
從種植者的角度來看,糧飼兼用型玉米全身都可利用,并且產量較普通玉米高得多,顯著增加了種植經濟效益。糧飼兼用型玉米符合我國畜牧業的客購發展需求,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 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特點
隨著育種技術以及品種改良技術的不斷進步,目前所培育出來的糧飼兼用型的玉米品種大多數具有植株高大、莖葉繁茂的特點,并且抗病蟲害能力、抗倒能力等都較強。糧飼兼用型玉米與普通玉米相比產量要高得多,春播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產量約為每畝4800—8000 kg。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營養價值豐富,干物質的含量高,一般為30%~40%,干物質的產量每畝約為1666.7 kg。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纖維素和木質素含量低,適口性好,粗蛋白的含量高,約為7%,并且賴氨酸的含量較高,飼喂家畜可達到良好的飼喂效果。
糧飼兼用型玉米具有多果穗的特點,因此產量要比普通玉米高得多,并且果穗中的營養物質較高,可以有效的提高青貯玉米的產量和質量。另外,糧飼兼用型玉米飼喂牲畜的適口性,因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含量低,消化率也高,總之,與普通品種的玉米相比,糧飼兼用型的產量高、營養豐富、消化率高。
3 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種植
雖然糧飼兼用型玉米的優點諸多,但是要想確保產量和質量,則要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首先要選擇適宜的種植地,因糧飼兼用型玉米的種子與普通玉米相比破土能力較差,因此要注意做好種植地的選擇T作,在選擇地塊時最好選擇土質松軟、土壤肥沃、土壤的含水量適宜的土地,最好為沙壤地或者半沙壤地,并且要求附近的排灌水方便。在選擇地塊時還要注意一點,因糧飼兼用型玉米為特用型玉米,如果在花期接受了其種品種玉米的花粉后,其優質的特性就會喪失,因此在種植時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的發生,則要與其他玉米隔離種植。隔離方法有多種,可以選擇時間隔離法,即將不同品種的玉米錯開時間播種,確保花期相差25天以上,也可以選擇空間隔離法,種植不同品種玉米時兩塊田地的距離要保持在300 m以上。也可以選擇在兩塊種植塊中間種植高大的作物或者樹木,將兩地塊隔離開,做好隔離T作,以避免糧飼兼用型玉米發生品種退化。
選擇好地塊后要對地塊進行精細的整地,目的是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一般有秋收后進行深耕細耙,耕深要求在25 cm以上,耕后需要耙平,不留土坷垃,然后進行秋起壟。在深耕的同時可施入基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基肥的選擇主要以人、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等進行充分腐熟后再使用,可以根據土壤的實際的情況酌情配合使用化肥,與基肥一起施入。
根據當地的種植條件,土壤條件選擇適合當地的產量高、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品種,并且種子需要從正規的渠道購買,要保證一定的質量和純度,在選擇好品種后,為了提高種子的發芽出苗率,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要對種子進行處理,可使用藥劑進行包衣處理。
適時播種對于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非常重要,根據當地的氣候來選擇播種時間,黑龍江地區適宜的播種時間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播種時要根據土壤的墑情及地溫確定播種深度,一般為3—5 cm,播種方式多選擇條播。
加強田間管理,種子在出苗后做好查苗、補苗、間苗以及定苗的T作,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因糧飼兼用型玉米的植株高大、莖葉繁茂,因此可適當的降低種植密度,以免影響植株的生長,使產量降低。適時的中耕除草,培土,并根據玉米不同時期對養分的需求做好追肥的工作。合理灌溉,保持土壤適宜的持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