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海嘯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對高校輔導員做好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部分大學生對“意識形態”缺乏概念。本文分析了新時代下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對高校輔導員進一步做好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具有借鑒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我們可以看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大學生群體思想單純、社會經驗少,意識形態領域容易被滲透,當前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總體是積極向上的,但也有一些苗頭性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高校作為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做好大學生的意識形態教育越發顯得重要。
一、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認識不深入
馬克思主義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傳入中國之后,中國共產黨以其高度的理論自覺,自覺踐行馬克思主義。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意識形態導向,受很多西方錯誤思潮的影響,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認為馬克思主義是高深莫測的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要學習的內容,跟自己沒有關系。這些錯誤思想會嚴重影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嚴重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二)部分大學生不關心時事政治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繼承者,作為我們新時代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的事業接班人,在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基礎之上,要旗幟鮮明地擁護黨的領導,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要關心時事政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不難發現,很多大學生癡迷于韓劇、美劇,癡迷于網絡游戲,部分大學生不關注主流媒體、主流刊物的時政要聞,這就切斷了學生主動接受新理論、新思想、新觀點的重要途徑。
(三)部分大學生正在變成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北京大學的錢理群教授講過“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確,作為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每年的評獎評優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個別平時“默默無聞”的學生來申報各種榮譽,有些學生在平時班級活動、院系活動很少參加,極少為同學們服務。我們設想,這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一旦進入社會,尤其是進入關鍵崗位、核心部門,對我們國家、社會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
(四)部分大學生具有多元化的價值取向
隨著社會開放程度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文化的輸入也日益凸顯,各種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涌入,其中也包含一些西方的主流價值觀。大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且缺乏辨識力,這勢必會在部分大學生中間產生多元價值理念,這對社會主義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些多元價值取向會影響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化自覺。
二、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對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理論自覺不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念的堅定來自理論的自覺。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推向前進,有些境外的敵對勢力不斷花樣翻新,隱蔽性越來越強,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滲透,故意抹黑我們國家,抹黑社會主義。要想有效應對這些潛移默化地滲透,大學生必須要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堅定“四個自信”,自覺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這樣,敵對勢力就無處滲透。
(二)缺乏有效的家校合作和朋輩教育
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大學生熱衷于網絡聊天、玩網絡游戲,卻不愿意瀏覽主流網站來獲取時政信息,了解國家大事。這部分學生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對他們的政治意識引導,在漫長的家庭熏陶中,孩子也不喜歡去關注政治熱點,在上大學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家校溝通,甚至有限的家校溝通和朋輩教育主要局限在學習困難、心理困難和經濟困難學生上面,沒有去關注學生的政治素養的培育。
(三)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
許多大學生從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唯分數論”的教育環境中,被許多光環環繞,不去關心個人對社會的貢獻,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的價值觀念。同時,面對社會上的食品安全和誠信危機等熱點話題,大學生從中感覺到社會上一些負面的唯利是圖的環境。正是基于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雙重影響,部分大學生成為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四)西方意識形態觀念的滲透途徑日益增多,隱蔽性增強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西方一些國家通過文化產品、電視電影、網絡媒體輸出向我國宣傳一些西方的價值觀,隱蔽性逐漸增強,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的人生觀逐漸滲透到部分青年學生群體,這嚴重破壞了廣大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立德樹人工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善于把握新變化、新機遇、新挑戰,不斷適應新時代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好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順應時代發展大勢。分析好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意識形態領域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對于我們接下來做好意識形態工作具有指導意義,能夠使廣大青年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青春實踐中錘煉過硬本領!(作者單位為蘇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