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靜
隨著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產教融合的政策,各高職院校對產教融合重要性的認識逐漸增強,目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現狀出發,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試圖通過專業自評分類、因勢利導和優勢專業項目化以及構建政府引導、行業主導、校企雙主體合作的保障機制的對策,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助推優質高職院校的建設與發展。
一、高職會計專業產教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設計與實際應用存在差異
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地在進行自我改革,但仍沒有將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摒棄,課程設計與實際應用的差異,只注重學生理論的會計素養培養,忽略學生的職業素質,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不同,高職院校的學生在找工作時,企業更著重看待學生實際的工作技能;部分教學材料老舊沒做到及時更新,授課方式依舊停留在講授階段,導致學生長時間處在填鴨式教育環境中;有一部分學生的自身理解能力不好導致無法理解專業理論知識,即使是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好的學生,也無法在進入企業后直接適應崗位。
(二)“雙師型”教師師資力量不足
首先,高職院校是由中專、技師、技校共同組建的,因此,教師的學歷較低,大多在專科學歷左右,盡管近年來,高職院校不斷擴招,但由于高職院校的體制不完善及群眾對高職院校的偏見,導致這種師資力量并沒有明顯的改善。其次,高職院校老師缺少培訓,培訓可以快速提高師資力量綜合水平,但目前高職院校的培訓機制缺失,缺少整體規劃;學校對老師培訓認識有待提高,導致培訓經費不足,時間安排不合理,沒有適合的實訓企業。最后,高職院校沒有對“雙師型”教師給予足夠的重視,對“雙師型”教師概念仍處在模糊階段,高職會計專業產業融合問題的持續增加。
(三)校外實訓基地缺少
會計專業與其他專業不同,會計從業人員在工作后接觸的大多是企業核心的資金問題。出于企業自保考慮,是不會隨隨便便將這么重要的資料交給實習生,實習生只能在企業做跑腿、打雜工作,沒有達到預期實訓的目的,沒有真正地學習到經驗,促使高職會計專業產業融合無法繼續進行。
二、深化產教融合的對策
(一)專業自評分類,因勢利導
針對企業“挑肥揀瘦”的情形,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各專業產教融合的難易程度進行三級分類。第一類,產教融合便利類專業。如電子商務專業和物流專業,電商企業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基層服務類人才,經常積極主動尋求學校來開展校企合作。第二類,產教融合助推類專業。如連鎖經營管理專業,隨著連鎖企業的發展壯大,門店數量必然要增加,門店對基層服務和管理的人才需求也必定同步增長,因此連鎖企業有較強的人才需求,學校也希望學生專業對口,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達成校企合作也較為順利。第三類,產教融合探索類專業。此類專業企業需求崗位較少,學生到了企業也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才能上崗,或者企業來校聯合培養耗時較長,投入較大的專業,達成校企合作較為困難。
(二)優勢專業項目化,穩步推進
在前面的分類基礎上,對于便利類和助推類的優勢專業,在產教融合中盡量做到項目化,解決學校人才培養和產業人才需求“兩張皮”的問題。首先,遴選優質企業。行業里面的領軍企業,往往也是該行業教學標準制定的風向標,因此直接和優質企業的合作更便利于專業和企業的融合。其次,校企共商專業診斷與改進。學校根據行業企業制定的教學標準,校企協商對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考核進行診斷與完善,為產教融合提供支撐依據。最后,項目化推進。如電商專業,我們可以與電商龍頭京東進行共建生產型實訓基地,成立京東的校園客服中心,成為獨立的經營實體,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按電商行業制定教學標準,由校企專兼職教師共同授課,理論課程在教室課堂授課外,實踐環節全在客服中心完成,學生既是在校生的學生身份,又是京東實習生的身份,除了學習,還能獲得相應的工作報酬。學習與工作完全同步,大大提升了教育服務產業的能力。
(三)建立校企人才培養基地
根據“工學結合”的理念,提升高校會計專業學生的實踐是重中之重的,只有校企雙方建立人才培養基地,挖掘更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才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習的知識熟練運用。將管理會計規劃、會計預算、會計預測、會計決策和會計考核等職能,覆蓋實踐教學平臺,強化學生意識,加深學生對企業服務整體的印象,為學生日后的就業積攢經驗。
(四)專業共享型網絡教學資源庫建設
在優質核心課程與重點課程建設的輻射帶動下,深化其他專業課程改革,與相關專業軟件開發公司共同開發便于自主學習的會計專業網絡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資源庫包括:課程素材庫、教學課件庫、職業技能測試庫、案例庫等內容。
總之,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在會計專業探索并實施,九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提升專業社會服務等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推動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產教融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經驗。(作者單位為黑龍江職業學院)
課題名稱:高職教育會計專業辦學模式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