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大勇
摘要:傳染性漿膜炎是由鴨疫里默氏菌引起雛鴨或仔鵝急性或慢性傳染病。近幾年,隨著我國水禽養殖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該病在我國水禽養殖地區日趨嚴重。該病主要侵害2~7周齡的雛鴨和仔鵝,特征性痛變為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關節炎以及輸卵管炎等。根據病程和患禽癥狀,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亞急性型和漫性經過。該病重在預防;治療可應用環丙沙星、硫酸新霉素、氟苯尼考、強力霉素等。
關鍵詞:鴨;鵝;傳染性漿膜炎;診斷;預防;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4-0049-01
1病原
該病的病原是鴨疫里默氏菌,到目前為止,共發現有21個血清型,有研究人員通過對國內2400多株分離株進行分析,認為l、2、6、10型是目前我國大多數地區主要流行的血清型。本菌是一種革蘭陰性菌,不運動,無芽孢,呈單個、成對,偶見絲狀排列。瑞氏染色后,大多數細菌呈兩極濃染。本菌在巧克力、血液、胰蛋白酶大豆瓊脂培養基上生長良好,增加二氧化碳可使生長更為旺盛。37℃燭缸培養24 h可見直徑為1~2 mm、凸起、邊緣光滑、透明、發亮、奶油狀的菌落,培養48—72 h獲得最好生長,部分菌株呈黏性生長,斜射光觀察菌落可見熒光。絕大多數鴨疫里默氏菌在37℃或室溫條件下于培養基上存活不超過3~4天,2~8℃液體培養基中可保存2~3天,55℃培養12~16 h即可失活。
2 流行病學
各品種l~8周齡的鴨、鵝均易感,尤其以2~3周齡的雛鴨、仔鵝最為易感。該病在感染群中感染率和發病率都很高,有時可達90%甚至以上,死亡率為5%~80%不等。該病呈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冬春季節發病率相對較高。該病主要經呼吸道或皮膚傷口感染。育雛密度過高,墊料潮濕污穢和反復使用,通風不良,飼養環境衛生條件不佳,育雛地面粗糙導致雛禽腳掌擦傷而感染;飼養管理粗放,飼料中蛋白質水平、維生素或某些微量元素含量過低也易造成該病的發生和流行。此外,其他疫病也經常與該病并發或繼發,如大腸桿菌病、鴨瘟、禽流感、水禽副黏病毒病、禽霍亂、小鵝瘟等。雛鴨感染本菌后多呈急性型,鵝感染該菌后多表現為亞急性或慢性型癥狀,少數呈急性型,極少為最急性型。
3 臨床癥狀
①最急性型。該病在雛鴨、仔鵝群中發病很急,常因受到應激刺激后突然發病,看不到任何明顯癥狀就很快死亡。②急性型。患禽表現為精神沉郁,離群獨處,食欲減退至廢絕,體溫升高,閉眼并急促呼吸,眼、鼻中流出黏液,眼瞼污穢,出現明顯的神經癥狀,搖頭或嘴角觸地,縮頸,運動失調,少數患禽出現跛行或臥地不起,排黃綠色惡臭稀便。隨著病程延長,部分患禽鼻腔和鼻竇內充滿干酪樣物質,患禽搖頭、點頭或呈角弓反張狀態,兩腳呈前后擺動,不久便抽搐而亡。③亞急性型和漫性型。該型多發生于日齡較大的雛鴨、仔鵝,病程長達1周左右,主要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伏地不起或不愿走動。病禽常伴有神經癥狀,搖頭擺尾,前仰后合,頭頸震顫,遇到其他應激時,不斷嗚叫,頸部扭曲,發育嚴重受阻,最后衰竭而亡。該病的死亡率與飼養管理水平和應激因素密切相關。
4 病理變化
鴨疫里默氏菌病的特征性病變為全身廣泛性纖維素性炎癥。心包內可見淡黃色液體或纖維素樣滲出物,心包膜與心外膜黏連;肝臟腫大,表面常覆有一層灰白色或灰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易剝離,肝臟呈土黃色或紅褐色;膽囊伴有腫大,充滿膽汁;氣囊混濁,壁增厚,覆有大量的纖維素樣或干酪樣滲出物,以頸胸氣囊最為明顯;胸腺、法氏囊明顯萎縮,同時可見胸腺出血。肺臟充血、出血,表面覆蓋一層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物;脾臟腫大淤血,外觀呈大理石狀;腎臟充血腫大,實質較脆,手觸易碎。個別病例出現輸卵管炎,輸卵管膨大,管腔內積有黃色纖維素樣物質;表現出神經癥狀的死亡患禽剖檢可見腦膜炎,腦膜充血、出血;慢性或亞急性病例可見跖關節、跗關節一側或兩側腫大,關節腔積液,手觸有波動感,剖開可見大量液體流出。
5 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由于該病的發生和流行與環境衛生條件和天氣變化有密切關系,因此改善飼養管理條件和禽舍及運動場環境衛生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疫苗接種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目前常用的傳染性漿膜炎疫苗主要有油乳劑滅活苗、蜂膠滅活苗、鋁膠滅活苗以及鴨疫里默氏菌/大腸桿菌二聯苗和組織滅活苗等。蛋鴨、鵝于10日齡左右按照0.2~0.5 mL/羽肌內注射或皮下注射滅活疫苗,2周后按照0.5—1 mL/羽進行二免。父母代種鴨、鵝可于產蛋前進行二免,并于二免后5~6個月進行第三次免疫,以提高子代雛鴨、仔鵝的母源抗體水平。6治療
飼料中添加0. Ol%的環丙沙星,連用3天,效果較好。硫酸新霉素按照0.01%~0.02%飲水,連用3天,用藥前禁水1h。此外,氟苯尼考、強力霉素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