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本次“2018年京浙中小學體育名師教學思想研討與實踐活動”中,3節小學四年級的體操技巧課引發了筆者的深入思考,現將自己的思考梳理如下。
一、課例的基本概括與比較
(一)3節課的相同點
一是,3節課的單元教學設計都是4課時,在3節課的單元設計中,每名教師對所授課都有明確的三維教學目標。二是,3節課均為第1課次,同時都是異地授課。三是,3節課在第1次課設計的教學重點都強調小腿、腳背壓墊,教學難點強調動作的協調配合。四是,3名教師都讓學生在第1次課嘗試了完整動作的體驗。五是,3名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有:講解、示范、練習、比賽、游戲、評價(激勵、展示)等。六是,3名教師在教學中都強調體操教學的動作美、教學形式美,如完成動作前后舉手示意和結束動作的亮相,以及完成動作后整理墊子(把墊子擺放整齊)。七是,3名教師都運用了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
(二)3節課的不同點
1.單元構建依據
北京市的2名教師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為指導思想,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學習特點,進行單元教學目標體系構建,通過循序漸進的輔助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發展體能;而來自浙江省的執教教師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為指導思想,從“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構建單元教學目標體系,通過各種游戲活動的學習,使學生體驗、掌握知識技能,發展學生的體能。
2.教學內容的表述
在教學內容的表述上,浙江省的上課教師依據《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界定:教學內容是教材內容的教學化。教學內容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各項活動對象及活動方式的組合,是具體而動態的,是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與結果,是對靜態教學內容多次教學法處理的過程與結果。因此,上課教師的教學內容的表述是:跪跳起動作方法;不同高度的雙臂支撐練習方法。3名教師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策略表述見表1。
在評價策略的運用方面,3名教師表述不同,但從課堂教學來看,他們運用評價策略的思想一致,都是根據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規律及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循序漸進地設計教學過程和運用評價策略,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使學生體驗了跪跳起的完整動作,幫助學生建立了動作概念。但3名教師的評價視角不同:A教師是根據“跪跳起”動作完成情況設計評價標準;B教師是根據“跪跳起”動作鏈中連續性練習內容設計評價標準;C教師是根據“跪跳起”動作不同難度挑戰設計評價標準。
二、課例觀察分析
(一)課例觀察點
以主教材學習環節為例,選擇以下4個方面進行課堂觀察分析(見表2),即主教材內容學習環節、提問過程、互動過程(練習)和學習效果。
(二)課例觀察與思考
1.課例觀察
觀察1:主教材學習環節中3名教師教學設計思路基本一致,采用一系列的輔助練習手段幫助學生建立動作概念,最后進行組合練習,部分學生完成了“跪跳起”動作。
觀察2:3名教師都根據教學情境設計了提問、師生應答、講解等環節。
觀察3:學生練習過程教師都采用了個人練習、2人一組練習、多人小組練習的方式,其中穿插游戲、幫助與互助等合作練習方法。
觀察4:通過學習學生知道了動作名稱,明確了動作概念,體驗了動作過程,通過快樂的學習與體驗,有個別學生完成了“跪跳起”動作。
2.課例引發的思考
思考1:第1次課教學步驟、學習內容過多(輔助手段更多的是輔助練習內容的變化),輔助手段的變化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但忽略了第1次課學習過程對正確技能的強化,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重點問題的解決,而強化的是教師教學輔助手段的展示?!俺鯇W某種技能的人,動作是不穩定的,這種不穩定既表現在個別動作的精準性上,也表現在動作之間的轉換和過渡上”,在第1次課的學習過程中,建立正確動作概念的關鍵點、運用輔助練習的重點環節以及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問題的方法策略值得認真研究。
思考2: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學生學習中問題的改進措施、糾正方法是改進教學效果的關鍵。在教學中,3名教師能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指出問題所在,但解決問題的策略及措施不夠精準、不夠到位,從某種程度上講影響了教學效果。
思考3:學生練習的次數、時間以及不斷提高動作要求的時機(“火候”或“度”),對于技能的形成非常關鍵。如果學生沒有通過輔助手段改進動作或提升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教師就要反思所運用的教法或輔助手段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實效性。
思考4:通過學習過程,學生們體驗了運動快樂,感受了學習過程中同伴、教師鼓勵給予的信心,掌握了多種學習方法,提升了運動技能。在體操教學中,學生僅僅學會動作、知道動作名稱是不夠的,學生學習“跪跳起”動作過程中,掌握自我保護、相互保護、相互幫助的方法及練習過程中如何保護膝關節、怎樣做才能避免膝關節損傷更應該引起教師的關注。
3.基于課例的建議
建議1: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強調“注意安全”,但注意安全的方法缺乏。如,這3節課在動作學習過程中,對如何保護膝部不受損傷,未滲透或未詳細講解。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問、講解、示范、引導等多種途徑向學生滲透、強化。同時,這部分知識也應在單元的設計和構建中有所體現,以及在單元的每次課中體現。四年級的學生通過體操“跪跳起”動作的學習,應該掌握“跪跳起”動作,快樂體驗動作的學習過程,掌握動作的學習方法;能運用這個技能進行鍛煉,進行自我保護,并形成安全的意識;知道體操的內容是展示美和表現美的項目,知道體操動作需要規范、準確。
建議2:第1次課的主教材內容的學習環節中,輔助練習或教學措施要“精、準”,避免“多而泛”。
建議3:正確動作概念是建立在學生認知規律、技能形成規律、多次正確動作體驗和不斷練習的基礎上的。因此,應遵循規律安排輔助教學內容。
建議4:節奏感、協調性對完成體操動作非常重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習時,進行提示以及學生邊做動作邊發口令“擺、壓、提”能夠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動作概念并完成動作。其中,“擺”即兩臂后擺,“壓”即臀部后坐在小腿上,“提”即兩臂前擺至同肩高。同時,小腿及腳踝壓墊,使身體騰起,既能強化正確的動作概念和動作體驗,又能使語言、表象、動作協調一致。此外聽覺系統也參與其中,還能使單一的技能學習成為多感官同時參與學習的過程,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思維發展。
三、基于課例的理性分析
基于學習、觀察、分析、反思,有以下四點思考希望引起廣泛研討:
(一)關注建立概念及技能學習之間的關系
動作概念的建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新知識與技能學習過程中的第1次課——建立動作概念、新動作學習過程的體驗中,教師應對學段特點、學生的知識技能經驗、具體內容特點、教學環境等因素進行深度分析。當代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是概念學習的具體形式。概念的發現指從許多具體實例中概括而獲得概念;概念的同化是通過利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的相應概念對新概念進行同化而獲得概念?!?/p>
首先,技能學習中,學生先前的知識、技能、經驗的分析,以及學生對動作的感受(本體感覺)非常重要。因此,學生對跳的認識、理解以及跳的能力分析應該是備課的因素之一。其次,運動感覺的體驗。運動感覺,反映身體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是內部感覺的一種重要形態。動覺感受器存在于肌肉組織、肌腱、韌帶和關節中,在學習新知識和技能過程中,無論是輔助練習還是完整動作練習,清晰而正確的動作概念、動作表象對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再次,正確的動作概念、正確動作的體驗、錯誤動作的糾正、輔助練習內容的安排以及運用的時機也非常關鍵。
(二)關注技能學習與思維的聯系
思維是人腦借助于語言、表象和動作實現的、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的反應。技能的學習一定是建立在思維的基礎上,如感知覺、思維、表象等。建立語言、本體感覺與思維的聯系,實際是對學生調控本體感受、建立神經聯系的一種方式,對感受節奏、協調動作的穩定性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動作學習過程中、游戲過程中、互動過程中節奏感、協調性的培養。在“跪跳起”動作的教學中,可以結合練習內容的特點,提煉關鍵詞。學生練習時,自己或同伴可以通過口令、節奏、關鍵詞等語言提示幫助完成動作,關注多感官共同參與學習體驗、學習過程,從而既培養完成動作的節奏意識,又促進思維的發展,同時提高學習效率。
(三)關注基于學生認知的教學策略
精講多練不是不講,體育課中講解、示范、糾正錯誤仍然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但是,如何基于學習對象的特點講到重點、講到核心、講到關鍵、講到“精準”,需要教師下功夫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例展示中,教師A要求學生做擺臂制動,實際上四年級的部分學生對“制動”在動作中轉化并不能體驗到位或理解不夠。那么,講到精準、講到點、講到讓學生理解,并轉化到其動作體驗上非常重要,需要教師通過觀察或提問(學生是否理解或做到制動),根據學生掌握“制動”的情況確定教法策略(因為是教學重點,“制動”要求擺臂到一定高度突然停止,一般前舉平肩或稍低于肩的位置)。從3節課例來看,在后續的輔助練習中,部分學生沒有“擺臂制動”甚至沒有擺臂。分析其原因:一是部分學生沒有理解制動的意思;二是學生理解了,但還沒有做出來;三是學生需要多次練習才能體驗到制動等。因此,在重點環節(擺臂制動)部分學生沒有領悟、沒有體驗正確要領的情況下(教師未及時糾正),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建立動作概念、體驗正確動作做法,通過增加練習次數建立動作體驗和動作概念之間的聯系;應基于學生的學習情境、學習中的問題,而不是多少種方法的展示,教學的成功應該關注學生學習的效果。
(四)關注學習過程中自我保護方法的融入
單元教學設計中應體現體操的價值、精髓,體操動作的美、體操動作中保護與幫助方法的運用,以及自信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在“跪跳起”教學單元,“跪跳起”動作的價值、自我保護的方法及相互保護與幫助的方法、避免膝蓋損傷的方法等應體現在單元教學設計中,并根據邏輯安排融入每次課教學中,使體操動作規范、動作美的概念與意識、自我保護的概念與意識的培養在每次課上得到強化,使學生通過不斷學習,將動作美形成規范,將自我保護形成常態,將良好行為形成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