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 高博
案例:《傳切配合練習方法》一課中,第1個練習為:傳球跑練習,2名學生1組不停地進行繞身傳球跑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執教教師強調學生側身伸手要球的同時繞過同伴建立擺脫防守的概念,并提示傳球學生要注意傳球的時機和提前量,培養同伴之間的配合意識。第2個練習為:4名學生縱向傳球跑練習,執教教師要求跑動縱切的學生先擺脫防守對手,防守強度由弱到強,提高擺脫切入的難度。整個練習中4名學生一直在不停地轉換角色練習。第3個練習為:4對4比賽,但執教教師要求學生在比賽中不能運球,迫使學生必須通過傳球和跑動完成進攻。看似簡單的3個練習卻隱含著很多奧秘。
分析1:無痕滲透促體能。
《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一書中提出關于單元的構建思路,即從“技術·體能·運用”維度構建單元。作為“體能”維度的一節課,其重點是在鞏固技戰術的基礎上著重發展學生的體能,縱觀本節課的3個練習方法不難發現,學生在課堂中不停地運動,無論是有球學生的練習還是無球學生的跑動。如,2名學生1組,進行一傳一跑練習,學生單次的跑動距離在3m左右,而且要求傳球后馬上跑動(球到人到,注意傳提前量),多次練習中既達到了一定的跑動距離,又對跑動速度提出了要求;4名學生1組傳球跑組合練習中,4名學生都在不停地轉換角色,隨著距離的由近到遠,防守強度由弱到強,整個練習過程中的運動量和強度不斷增加、增強,進而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體能。
分析2:層層遞進不脫節。
本節課從2名學生傳球跑練習到4名學生傳球跑練習。2名學生在練習中要求傳球后就跑(強調側身要球)、球到人到(強調跑動速度)、傳球后假動作擺脫后跑動切入接球,1個練習內容,3個要求,難度遞增,同時為4名學生傳球跑練習作了鋪墊。4名學生1組傳球跑練習先要求防守人從背后的弱防守,再到強防守整個過程中除了與前面2名學生的練習方法呈遞進關系外,還體現出同一練習要求的遞進關系。《綱要》中提出了1節課的7個基本要求,關于“教材3個1”中明確指出:1節課要有1個單一的身體練習同時要有1個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本節課中將2名學生的傳球跑練習作為傳切配合的1個單一戰術練習,那么4名學生有防守的輪轉練習便是1個組合練習,更主要的是這個練習是在前1個練習的基礎上添加了運球、防守、無球擺脫等技術,讓學生能夠在練習中更能領悟傳切配合的精髓。
分析3:承上啟下有關聯。
本節課準備活動的內容是2名學生1組進行一傳一切練習,此練習是上一節課“技術”維度的練習內容,其著重傳授學生傳切配合的概念和方法,教師分別采用了傳球橫切、縱切、反傳跑等練習方法。此節課主要鞏固傳切戰術,所以準備部分內容的選擇不但是對已學知識的復習,也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導入,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分析4:學以致用貼實戰。
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傳切配合的戰術后,就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第3個練習4對4比賽,教師限定條件要求學生只能通過傳球不能以運球的方式進行比賽,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學生通過傳球和無球的跑動完成配合進行比賽。既貼近實戰比賽,又能鼓勵學生更好地運用傳切配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5:針對練習促成效。
無論教師制訂什么樣的目標,都要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同時也要選擇與其相匹配的練習方法。如,《傳切配合練習方法》一課,有意識地通過組合練習等將戰術練習與體能練習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練中受益。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練習方法,力爭做到主題突出、方法高效。
分析6:銜接練習保時效。
在觀摩過程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前1個練習結束后,準備開始下1個練習時,因為下1個練習與前1個練習內容缺少關聯性,導致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隊伍的調動和練習方法的講解、示范,不僅讓學生對突如其來的練習感到茫然,而且也讓學生難以明確練習方法和要求。前后2個練習方法該如何安排呢?筆者認為,采用“疊加式”較為合適,也就是說后1個練習是在前1個練習的基礎上加1個附加條件或者難度要求。
分析7:實用練習凸特效。
《傳切配合練習方法》一課中,4名學生1組縱向運傳球加擺脫切入的練習中,緊密與籃球實戰相結合,學生綜合運用運球、傳球、擺脫、移動、投籃等技術動作,最終完成局部戰術配合,為接下來的比賽環節奠定了基礎,便于在比賽中充分地運用技戰術。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孫民治.高等學校球類運用——籃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王獻英,劉晉.承上啟下的體育單元教學計劃[J].中國學校體育,2017(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