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廖勇
一、設計思路
(一)教學背景,萌生行動
又逢下雨天,體育課的陣地不得不從操場轉移到教室。當筆者走至教室門口,首先傳入耳畔的是一陣陣嘆息聲、抱怨聲、不滿聲……走進教室,映入眼簾的是學生們坐立難安的情緒,想要出操場奔跑、跳躍的期盼……然而天公不作美。究竟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健康第一、以生為本、關注學生、一切為了孩子”?如何才能讓學生也喜愛室內體育課?如何讓室內體育課不僅有體育知識的學習,也有體育技能的滲透,還有體育活力的展現和趣味的拓展?這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二)把握學情,用好教材
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基本形成,能領會學習要求、遵守學習規則,同時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特的主見,但是對學習內容與形式較為挑剔,比較喜歡嘗試一些有挑戰性的活動。
他們性格上喜歡求新、求異、求變,樂于參與群體活動,因而有節奏變化、速度變化、動作變化的練習更能激發起學生們的參與熱情。挖掘、改編、創新老游戲的新做法、新功能收到令人欣喜的效果?;谝陨蠈W情,筆者采用游戲“剪刀石頭布”與武術手型、步型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加入兒歌說唱的形式和肢體伸展的動作,并融入武術基本功的元素,分層次、分步驟地引導學生在教室里玩游戲、學技能。
(三)明確目標,有的放矢
讓學生大膽、洪亮地說出兒歌,并結合兒歌完成動作;利用節奏的變化、動作的變化,培養學生的反應力和判斷力;讓學生主動思考并找到游戲與武術基本手型、步型的共同點,激發武術學習的興趣。
二、教學過程
(一)活動1:剪刀石頭布——開合跳
1.學習兒歌
分開、并攏、分開、并攏,分分分;
并攏、分開、并攏、分開,并并并;
左手、右手、左手、右手,左左左;
右手、左手、右手、左手,右右右;
上上下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左左右右;
剪刀石頭布……
(注:“左手、右手”可以根據需要調整成“左邊、右邊或左腳、右腳”、“上上下下”可調整成“前前后后”均可)
2.練習方法
(1)教師演唱兒歌,并帶領學生一邊慢節奏說兒歌,一邊用單手完成動作(圖1-1)。
(2)當學生基本會說、會做后,適當加快節奏,并過渡到雙手完成動作(圖1-2)。
(3)激勵學生挑戰更快節奏,培養反應能力,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4)當學生會唱兒歌、會做動作、知曉游戲規則與方法后,增加動作的幅度,讓學生將位置調整到教室通道,用整個上肢來完成這個游戲(圖1-3)。
(5)教師鼓勵學生用下肢來完成游戲,調控好游戲的節奏和對動作規格的要求,通過快慢交替的變化和不斷增加的動作幅度去滿足學生不斷挑戰的心理需求(圖1-4)。
(6)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游戲中的剪刀、石頭、布和教師示范的武術步型:并步、馬步、弓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并鼓勵學生大膽進行交流。
(7)師生一起練習武術的并步、馬步、弓步,并記得動作名稱(圖1-5~1-7)。
(二)活動2:剪刀石頭布——土豆絲片
1.學習兒歌
土豆、土豆、絲絲,
土豆、土豆、片片,
土豆、土豆、絲片,
土豆、土豆、絲,
土豆、土豆、片,
土豆、土豆、土豆……
(注:前三句按順序有規律地唱,后三句可由領頭者隨機地唱,以訓練參與者的應變力、判斷力)
2.練習方法
(1)教師提問:小小的土豆可以有些什么樣的造型呢?
(2)學生回答:土豆絲、土豆片、土豆泥……
(3)教師帶領學生一邊唱兒歌一邊玩游戲;形式有集體唱做、分組唱做、小組PK、4人一組分組游戲等;勝負判定的標準可以設定為比說做的一致性、完成的快速性、反應的靈敏性等(圖2-1~2-3)。
(4)教師播放視頻或示范動作:武術的手型——掌、拳、勾手;并引導學生對比思考:剛才的游戲和看到的動作有什么關系嗎?
(5)學生大膽回答:土豆像武術手型中的拳;土豆片像武術手型中的掌;土豆絲像武術手型中的勾手。
(6)教師及時鼓勵和肯定學生的觀察和表達,并倡導學生要善于在玩中去發現、思考和學習。
(7)師生一起練習武術的掌、拳、勾手,并記住動作名稱(圖2-4~2-7)。
三、教學反思
伴隨著下課鈴聲響起,一節室內體育課就在學生們的歡聲笑語、意猶未盡中告一段落。課后,部分學生手拉著手說道:“來來來,我們再玩一次”“我們比比誰的沖拳更有力,誰的弓步更漂亮”“我要回去和我爸爸一起玩這個游戲”“我要回去教我媽媽練武術”……看到這些,你是否和筆者一樣決定,以后的每一節室內體育課都要上得用心、上得精彩、上得讓學生如此喜愛呢?其實,當遇到霧霾天氣不適宜戶外活動時,教師就需要思考怎樣在教室或者通道等小場地上,因地制宜地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動起來”,設計一些科學、實效的游戲,讓學生“趣起來”,并在活動與游戲的過程中,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深化,讓學生“想起來”,這樣就能有效做到體育課的身心并育、健體育心了。奔跑,不一定只能在大操場,只要教師心中有愛,室內課也可以有上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