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科瑞技術對蘋果公司存在大客戶依賴問題,而應收賬款中的諸多問題也與大客戶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此外,采購與成本中出現的大額差異,很難讓人撇清其是否與大客戶的影響相關。
近日,作為蘋果公司供應商的深圳科瑞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科瑞技術”)公告了最新版本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深交所首次公開發行不超過4100萬股新股,計劃募集約6.55億元投入到“中山科瑞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自動化設備及配套建設項目”等4個項目建設之中。
科瑞技術主要從事工業自動化設備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以及精密零部件制造業務,因蘋果公司及相關銷售占其營業收入的大部分,導致該公司不僅存在大客戶依賴的問題,且應收賬款中的諸多問題也與大客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此外,采購與成本中出現的大額差異,很難讓人撇清大客戶對其影響。
科瑞技術營業收入主要來自于自動化檢測設備、自動化裝配設備、自動化設備配件、精密零部件等產品的銷售,報告期內前五大客戶銷售收入占比分別達到82.67%、76.06%和80.33%。其中,科瑞技術對第一大客戶蘋果公司的銷售收入在報告期占比高達45.59%、40.87%和58.73%,遠遠將第二、三大客戶遠遠拋在后面。僅就單個大客戶銷售占比情況看,蘋果公司對科瑞技術的經營規模大小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實際上,《紅周刊》記者梳理招股書后發現,科瑞技術對蘋果公司的銷售依賴程度遠不止招股書所披露的比例。在科瑞技術的銷售方式中,一種是向蘋果公司直接銷售并簽署訂單,另一種銷售方式則是蘋果公司指定的代工廠商與科瑞技術簽署訂單,相關銷售款項由代工廠商向科瑞技術支付,蘋果公司與代工廠商、代工廠商與科瑞技術分別獨立進行結算。
我們知道,富士康、廣達、緯創、和碩都是為蘋果公司提供生產制造服務的主要代工廠商,并且也是科瑞技術的主要大客戶。在前五名客戶之中,富士康、廣達、緯創、和碩的銷售占比在報告期內合計分別達到27.01%、25.90%和11.28%,這意味著如果考慮到這部分收入的影響,則進一步說明科瑞技術對蘋果公司的依賴程度是非常巨大的。
科瑞技術擁有蘋果公司這樣一個大客戶,表面上看對其當前的生產經營而言是有好處的,但事情得分兩面看,科瑞技術對蘋果公司的高度依賴問題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風險,一旦出現蘋果公司對科瑞技術的采購減少等不利變化,則科瑞技術的經營業績將會產生重大波動,以后是否能夠獨立發展仍是一個疑慮。
實際上,從招股書所披露的財務數據異常變化之中,就已經體現出了蘋果公司對企業經營的影響。例如,2015年末,蘋果公司對供應鏈管控流程發生變化,導致貨款審批流程延長,公司應收蘋果公司款項未能及時收回,從而2015年末形成逾期賬款高達23744.78萬元。
招股書披露,科瑞技術存在大量應收賬款未按時收回,報告期內應收賬款逾期未收回的余額占比高達68.35%、47.47%和35.81%,僅從比例變化看,其后兩年比例雖有所下降但仍然處在高位,這說明公司的商業信用政策是偏寬松的,這不利于公司回款效率提升。
與此同時,科瑞技術的逾期賬款收回比例也是在大幅降低的,2015年末的逾期款項收回比例為99.73%,至2016年末逾期款項收回比例降為85.92%,2017年末時的逾期款項收回比例進一步下降至65.50%。如此的變化說明了其逾期賬款收回能力越來越弱。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瑞技術的應收賬款之中,如表1所示,賬齡在1年以內(含1年)的比例分別為99.48%、95.82%和90.29%,比例的持續下滑意味著賬齡超過1年的部分占比是在不斷增大的。數據顯示,科瑞技術賬齡為1~2年(含2年)的應收賬款在2015年年末的時候還只有406.03萬元,而到了2016年末時猛增至2236.81萬元,并在2017年繼續增加到4984.84萬元,占比由原先的0.5%大幅增加至7.68%。2017年年末時,公司仍存在1312.72萬元賬齡為2~3年的應收賬款未收回。
科瑞技術應收賬款收回效率的下降很可能與其商業信用偏寬松有關系,對客戶的商業信用放寬雖然可能源于公司想刺激銷售,提升銷售額。可事實上如梳理其財務數據間的勾稽關系可發現,科瑞技術應收賬款與現金流量、營業收入間的數據變化是不匹配的。
2017年,科瑞技術取得了183227.70萬元的營業收入(如表2),其中有21.83%是來自于內銷,考慮到內銷部分存在17%增值稅銷項稅額影響,則可推算出這年的含稅營業收入為190027.46萬元。如此的營收規模之下,科瑞技術又能收到了多少現金呢?
招股書的財報顯示,2017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72978.76萬元,與含稅營收相比存在17048.70萬元差額,如此表現意味著這年的銷售并非全部收到了現金, 7048.70萬元未收回銷售理論上應該會形成相應金額的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的新增,或者使得預收款項出現相應金額的減少。
2017年年末,科瑞技術有應收賬款61094.02萬元、應收票據5647.73萬元和壞賬準備3925.98萬元,三個項目金額合計達到了70667.73萬元,這和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相比,僅增加了13057.91萬元,顯然這一結果與理論新增值相比還有3990.79萬元的差異,那么這個差異是不是該公司的預收款項出現了相同規模的減少呢?
事實上,科瑞技術這年年末的預收款項6717.72萬元和上一年年末相比,不但沒有減少,反而還增加了3505.38萬元。如此一來一去,意味著科瑞技術2017年時有7496.17萬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既沒有收到現金也沒有形成應收款項等經營性債權。
2016年存在類似的情況,只不過偏差結果與2017年相比“并不算多”。2016年,公司含稅營業收入為156510.98萬元,同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81537.63萬元,這說明當年所收到的現金除了能夠覆蓋當年收入之外,還應當使得應收賬款等經營性債權因收回而減少了25026.65萬元。
財報顯示,科瑞技術2016年年末的應收賬款為51003.90萬元、應收票據為3658.54萬元、壞賬準備2947.38萬元,三項金額合計相比上一年年末同項金額合計減少了23993.56萬元,與此同時,再剔除預收款項減少的5.95萬元影響,則意味著公司仍有1039.04萬元的現金流入不知是通過什么方式實現的。
招股書顯示,科瑞技術的采購總額包括采購的原材料金額及外協加工費用。2017年的采購總額為108853.44萬元(如表3),在此基礎上按17%稅率計算增值稅進項稅額,則含稅采購總額達到了127358.52萬元。一般情況下,與此等規模的含稅采購總額相對應的必然是相應的現金流量流出,以及應付賬款等經營性債務的增減變化。
2017年,科瑞技術“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113680.68萬元,預付款項新增了226.62萬元,剔除其影響后,與這年采購相關的真實現金流量為113454.06萬元,這相比含稅采購總額要少13904.46萬元,即意味著公司現金流量并未能全部覆蓋含稅采購總額,理論上是需要形成一定金額的應付款項等經營性債務新增的。
可實際上,2017年年末的應付賬款19910.16萬元和應付票據1318.83萬元的合計僅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合計金額增加了9590.33萬元,與理論新增值相比,仍存在4314.13萬元差額。
2016年的采購數據的支持也不充足。這一年采購總額為73700.79萬元,加上17%的增值稅進項稅額影響之后,含稅采購總額達到了86229.92萬元,理論上這應該有相同規模的現金流量和應付賬款等經營性債務新增金額與之相對應。
科瑞技術2016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97621.37萬元,在對沖預付款項新增額51.25萬元之后,與當年采購相關現金流量達到了97570.12萬元,顯然這比含稅采購總額要多出11340.19萬元,即意味著當年的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等經營性債務理應出現相應額度的減少才合理。
可事實上,這年應付賬款11385.39萬元和應付票據253.28萬元和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合計金額相比確實是減少了13999.36萬元,但大于了理論應減少的11340.19萬元值,兩者之間相差了2659.17萬元,這意味著,該公司至少存在2659.17萬元含稅采購額是沒有獲得相關數據支持的。
除了上述問題外,科瑞技術的原材料成本也出現了不可忽視的差異。其中,2017年主要原材料采購金額合計有107357.36萬元,它們中的一部分在經過生產和銷售之后,結轉到營業成本之中,體現為這年的直接材料成本金額,而另一部分則體現為相應類別存貨的增加。
招股書顯示,2017年科瑞技術的主營業務成本之中有91183.25萬元為直接材料,占主營業務成本的84.80%(如表4所示),理論上意味著這一年的主要原材料采購金額之中應當有16174.11萬元是需要體現為存貨中原材料的增加,以及在產品、庫存產成品等各類別存貨的材料成本的增加。
在科瑞技術存貨中,2017年年末原材料有7320.66萬元,比上一年年末新增了3264.66萬元,由此可見,16174.11萬元原材料采購金額之中還有12909.45萬元已經用于了生產,使得在產品、庫存商品、自制半成品等存貨價值出現了相應的增加。
存貨之中的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是已經完成生產并準備銷售的,2017年年末有3148.12萬元庫存商品和7587.73萬元發出商品。同時,存貨之中還有在產品6072.69萬元、自制半成品742.47萬元。存貨之中的四類庫存產品合計金額達到17551.01萬元(均包含跌價準備),這和上一年相同項目合計金額6272.52萬元相比,雖然大幅增加了11278.49萬元,但整體上仍小于理論存貨應增加的12909.45萬元。
那么,四類庫存產品所增加的金額之中到底又包含了多少的原材料成本呢?由于招股書并未披露這些庫存產品的成本構成,而占大部分的產成品的生產成本與營業成本的結構一般情況下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在這里可以用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的比例84.80%來估算,由此推算出的原材料成本增加了9564.16萬元,與12909.45萬元新增相比,有3345.29萬元的原材料采購金額既沒有被計入主營業務成本,也沒有體現在相應的存貨價值增加額之中。
同樣,2016年的原材料采購與成本、存貨之間也有比較大額的差異。以這年主要原材料采購金額72767.39萬元和主營業務成本的直接材料72088.95萬元相比,兩者之間差額為678.44萬元,理論上這將體現為存貨相應原材料成本的增加。
可事實上,這年存貨整體上卻是在減少,其中原材料相比上年減少了2629.48萬元,而在產品、自制半成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合計比上一年增加863.58萬元,如果按直接材料占主營業務成本的比例84.68%計算,增加的這部分產品之中只包含731.28萬元的原材料成本。最終核算的結果是,2016年有2576.64萬元的原材料采購金額沒有在主營業務成本和存貨之中得到相應的體現。
報告期內,科瑞技術的連續兩年原材料成本都出現類似的差異,這不由讓人對科瑞技術生產成本計算的準確性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