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靜宜
在區域經濟視角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契合度不高、目標不明確,創新能力培養不足等問題。為了優化高職院校教育質量,學校應該結合區域經濟發展趨勢,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塑造及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注入全新活力。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已然成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甚至綜合國力提升的戰略制高點,在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我國就確立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人才強國戰略。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提升,當然,相應的人才的標準也在逐步提高,面對這一現狀,高職院校必須創新自身人才培養理念,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以保障教育的有效性,為社會提供大量實用的人才。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為了提升就業率,學校應該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適應的人才培養機構,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為區域經濟振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發展結構契合度不高
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變革,區域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企業生產運營模式在不斷變化,然而作為為社會輸送大批次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高職院校來說,其教育體系更新速度是比較慢的,而且人才的培養本身具有一定周期性、滯后性,因此出現了人才需求與供給不適應的情況。在區域經濟視角下,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該以區域經濟的布局和結構相適應,應該圍繞地方支柱產業,來設置主干專業及重點專業,形成具有綜合優勢的專業群,構建具有當地特色的學科結構,但是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都較為僵化,轉變速度慢,調整力度不足。
(二)人才培養目標不明確
現如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人才培養定位的不準確,比如說,在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上,統一將目標定位為高級管理人才培養,這種模糊的目標,導致學校在課程設置、實踐活動策劃方面的不協調,繼而導致所培養出來的人才,高不成低不就,既缺乏科研研究能力,也缺乏實踐操作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學校及老師的影響比較大,因此,明晰的人才定位及培養目標,能夠讓學校的教育計劃更為科學合理,讓各項教學活動有序高效進行。而由于學校在各個專業人才培養上,缺乏明確的目標,人才定位不準確,在科研型、理論知識型或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都想兼顧,反而導致學生在這些方面都存在不足,無法滿足市場經濟需求,專業對口率較低。
(三)缺乏對創新能力的有效培養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是社會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于企業而言,創新同等重要,是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柱,因此,在新形勢下,企業對于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而這一需求,目前卻無法得到滿足。我國的教育方式,被人們成為填鴨式教學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向學生大量灌輸理論知識,而學生則被動的記憶著,學習壓力大,且效率低,留給學生思考且探索的時間也比較少,再加上,學生實踐的機會較少,無法自主動手操作,創新能力幾乎為0。
二、區域經濟視角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策略
(一)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
人才的培養應該以市場需求為依據,為了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求,高職院校應該,應該是設置以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的專業,比如說現今旅游產業發展態勢良好,不少城市都開始開展旅游業,當地高職院校就應該設置大量旅游相關專業,以滿足當地經濟發展需求。此外,學校應該積極尋求與相關企業的長期穩定合作,以“互利雙贏,職能對接”為基準,依據企業三級管理的機構特點,建立“四級對接”的校企合作機制,促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平臺的搭建與完善。通過與企業的溝通,明確各個專業的人才需求及培養標準,考察企業各個崗位的職能,確定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設置科學合理的培養課程體系,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并增加教學實踐項目。
(二)明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
為了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需求,學校首先應該從自身在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的問題著手,通過全面深層次的市場調研,明確市場對于各個專業人才的定位標準,明確企業對于職工在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等方面的要求,找準各人才培養定位,高效展開教學活動,在進行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進行實踐教育,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及應用能力。就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來說,分為理論知識型、實踐應用型兩大類,學校可根據人才培養方向將之細化為不同專業,或者說,根據企業對于人才定位的標準,側重于不同方向進行教學。在現階段,企業對于工商管理類人才應用能力較為重視,就應該注重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又能夠提升知識應用能力,掌握企業工商管理職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及專業素養。
(三)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索羅等學者認為,創新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動力,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創新對于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升,從上個世紀的5%至10%,增長到了現在的60%至80%。由此可見,創新能力已成為現代化人才的必備素質,學校在培養現代化類人才時,不僅要注重對于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跟應該強調其創新思維的塑造及創新能力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摒棄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法,合理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及教學內容,讓學生多接觸一些新鮮的學科專業知識,包括學科基礎理念及案例,引導學生多加思考,指導學生進行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探索,在思考中創造,使其能夠以新穎的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三、結語
2010年,國家有關部門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文件,提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建議,讓我國高職院校步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同時,也指出了高職教育應該緊緊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展開,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來調整專業定位及課程設置。作為兩個緊密聯系的個體,區域經濟發展高度制約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也決定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機制,為社會輸出大量創新型、應用型技術人才,才能夠促進二者的協調發展,形成極強的互補性和驅動性。隨著社會格局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調整,高職院校必須與時俱進,不斷變革,根據社會需求輸送人才,提升人才輸送質量。(作者單位為天津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