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明
通達電氣不僅營收數據失真,且采購數據也得不到現金流量等相關數據的支持,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能存在的問題,更讓人懷疑其成本的準確性。
新三板掛牌公司廣州通達汽車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通達電氣”)近期公布了招股說明書(申報稿),擬在上交所首次公開發行新股不超過8792.18萬股。通達電氣主要為客車生產廠商提供車載智能系統系列產品、公交多媒體信息發布系統系列產品、車載部件系列產品、新能源汽車電機與熱管理系統系列產品等。
對其披露的招股書,《紅周刊》記者在梳理后發現,通達電氣不僅存在營收數據失真,且采購數據也得不到現金流量等相關數據的支持,而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可能存在的問題,甚至讓人懷疑其成本的準確性。在諸多問題交織下,通達電氣IPO上市之途充滿了不確定性。
招股書披露,通達電氣報告期內的營業總收入和凈利潤雖然是增長的,但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沒有隨之合理增長,相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占營業收入比例不僅從2015年的99.68%下降到2016年的80.22%,且2017年進一步下滑至73.82%。
生產規模擴大而收到的現金占營收比例卻在下滑,這意味著企業資金周轉存在壓力,籌資也就成為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數據顯示,2016年,通達電氣“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還為3000多萬,到了2017年時則達到了1.38億元,本次甚至還擬計劃通過IPO募集資金約9.62億元元。在資金需求的迫切下,按理說通達電氣應該進一步加強現金管理才對,可奇怪的是,通達電氣報告期內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情況卻不能支持其營業收入的增長。
數據顯示,通達電氣2017年營業收入為78307.62萬元,考慮17%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影響,其含稅營業收入達到了91619.92萬元。一般情況下,這必然有相同規模的新增應收款項或者現金流量與之對應。
2017年的應收款項有較大幅度增長,其中應收賬款38486.63萬元、應收票據7790.07萬元,另外還有壞賬準備2778.01萬元,三項金額合計達到了49054.71萬元,和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的合計金額相比新增了17200.73萬元。以之與含稅營收數據勾稽,理論上有74419.19萬元含稅營收是收到現金的,體現為相應規模的現金流入。
可實際上,通達電氣2017年“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卻為57804.17萬元,考慮到2017年年末通達電氣還存在預收款項的變動因素,即當年預收款項相比上一年年末減少241.96萬元的影響,這年公司收到的現金僅有58046.13萬元。顯然,該數值與理論收到的現金值相比相差了16373.07萬元,即這一年有16373.07萬元含稅營業收入既沒有形成新增的應收款項,也沒有獲得相應的現金流入支持。
其實,除了2017年的現金流量存在異常外,其2016年的現金流量同樣存在異常。2016年,通達電氣含稅營業收入為67580.62萬元,而這年年末的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壞賬準備的31853.98萬元合計值要比上一年年末新增了10449.26萬元。兩項數據勾稽,意味著有57131.36萬元理論上是收到現金的。
可實際上,通達電氣2016年46335.98萬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在沖抵預收款項新增的224.35萬元影響后,與當年營業收入相關的現金流量卻只有46111.62萬元。顯然,這與理論現金流入57131.36萬元數值相比,仍有11019.73萬元含稅營業收入在2016年是沒有獲得應收款項及現金流量支持的。
經營中,雖然企業可能會有應收票據背書轉讓、貼現等因素會影響到現金流數據變化,但《紅周刊》記者卻未能在招股書發現企業對此有詳細數據解釋分析。
總之,通達電氣連續兩年含稅營收數據出現了超過億元的差異,很自然地會讓人對其營收數據的真實性感到懷疑。
除了營業收入方面數據存在疑問外,《紅周刊》記者發現通達電氣的采購與現金流量之間的勾稽關系同樣是存在疑問的。
2017年,通達電氣的鋁材類原材料采購金額為8339.85萬元,占采購總額的17.90%(如表2),由此可知其當年的采購總額達到了46591.34萬元,考慮到17%的增值稅進項稅額的影響,公司含稅采購總額達到了54511.87萬元。而在這樣的含稅采購總額規模之下,通達電氣又支付了多少現金呢?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通達電氣2017年“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29935.81萬元,意味著公司當年還有24576.06萬元的含稅采購是沒有支付現金的,理論上這將形成相應債務,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為應付賬款和應付票據的新增。
然而在2017年年末,通達電氣的應付賬款為23849.67萬元、應付票據為2426.34萬元,兩項合計金額26276.01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的相同項目的合計僅新增了11017.27萬元,顯然,這與理論新增值相比要少13558.79萬元。考慮到這一年預付款項相比上一年年末有165.69萬元新增,在對沖該部分影響后,仍有13724.47萬元的含稅采購金額不知是如何獲得的。
同樣,2016年的采購也出現數千萬元采購來源不明的現象。2016年,由通達電氣該年“鋁材類原材料采購金額”及其占比,以及考慮17%的增值稅因素,可推算出公司當年含稅采購總額達到了45959.83萬元。
這一年,通達電氣期末應付賬款為13592.01萬元,應付票據為1666.73萬元,兩項合計比上一年年末同類項合計新增了7051.90萬元,同期,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29915.27萬元,預付款項余額略微減少6.45萬元,綜合核算現金流量和應付款項等經營性債務,可發現幾項合計金額為36973.62萬元,與45959.83萬元含稅采購相比,仍存在8986.21萬元差額,即公司在這一年有8986.21萬元含稅采購來源不明的問題。
在上述疑問之外,《紅周刊》記者發現通達電氣主營業務成本方面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處的數據也有一定異常。
在2016年時,通達電氣營業成本之中包括33953.78萬元的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的87.57%(如表3),而根據“鋁材類原材料采購金額”及其占采購總額的比例可推算出這年采購總額為39281.91萬元,兩者對比可見,有5328.13萬元的采購并未結轉為營業成本,因此在理論上是需要記入存貨,導致存貨相關項目金額有相應的增加。
招股書披露,通達電氣2016年年末的存貨中有原材料4132.71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新增了843.27萬元,由此可推算出,未轉化為營業成本的5328.13萬元采購中仍有4484.86萬元在理論上是需要體現為在產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這三種存貨新增金額的原材料成本。
事實上,2016年年末存貨中的在產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金額分別是88.01萬元、90.55萬元和7562.07萬元,相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合計僅新增了4137.48萬元。由于招股書并未披露這三種存貨的原材料成本情況,而占絕大部分的發出商品的成本結構又大致和營業成本的結構相同,因此用直接材料占營業成本的比例87.57%來測算,推算出這三種存貨的4137.48萬元新增金額之中包含了3623.19萬元原材料成本。這一結果與理論新增4484.86萬元原材料成本相比,存在了861.67萬元差額,即有861.67萬元采購金額既沒有結轉到營業成本之中,也沒有體現為存貨原材料成本的增加,有去向不明之嫌。
同樣的方法分析通達電氣2017年采購與營業成本、存貨之間的關系,可發現其采購總額竟然比營業成本的直接材料、新增存貨的原材料及材料成本要少297.53萬元,這個結果與2016年的結果是恰好相反的。
實際上,除了通達電氣的營業成本中直接材料數據可能不準確外,其直接人工和職工薪酬數據也有不相符之處。
根據招股書,通達電氣2016年的薪資總額為5577.51萬元(如表3),同時,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之中所含職工薪酬分別是570.53萬元、467.94萬元和1098.13萬元(合計2136.60萬元),所對應的員工類別則是銷售人員、采購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由此可知,其薪資總額之中的另外3440.91萬元是對應人數最多的生產人員的。那么,其生產人員薪資總額真的是3440.91萬元嗎?
招股書披露,2016年營業成本中只有2708.10萬元的直接人工成本,也就是說,還有732.81萬元的薪資金額是作為庫存商品等未銷售產品的人工成本而成為存貨的一部分。前述內容提到,2016年年末存貨中的在產品、庫存商品和發出商品金額分別是88.01萬元、90.55萬元和7562.07萬元,合計比上一年年末相同項目增加4137.48萬元,若按直接人工占營業成本的比例6.98%測算,則其中只包含了288.80萬元的人工成本。由此可見,薪資總額之中還有444.02萬元既沒有記入各項費用及營業成本之中,也沒有體現為新增存貨中相應的人工成本。
2017年的薪資總額與職工薪酬之間關系同樣存在異常。在該年薪資總額8222.51萬元中,除了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之中的職工薪酬(三項合計3689.15萬元)之外,還有4533.36萬元屬于生產人員薪資才對。但是,這年營業成本中只有3974.42萬元的直接人工,而新增存貨中僅包含129.37萬元的人工成本,由此,還有429.57萬元的薪資金額在各項費用、營業成本和存貨之中得不到相應的體現。
綜上所述,營業成本中出現的多處異常,很容易讓人將該異常情況跟凈利潤增長的同時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下滑的異常情況聯系起來,難以排除其中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