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威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的開設,能夠培養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眼光去觀察世界,進而理解與把握我國的外交政策與國際戰略,樹立世界眼光與戰略意識。而要想切實提高該門課程的教學質量與效果,教師則需要進行深入的教學改革,創新教學理念并付諸實踐,文章便針對于此展開深入的探討。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以下簡稱“當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之一,教學目標在于通過介紹當代世界經濟政治的整體情況與世界大國之間的經濟政治與外交,進而有助于學生能夠對我國的外交政策與國際視野和當代世界經濟政治及其發展規律有所理解與把握,促進學生世界眼光與戰略意識的養成。為有效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升“當代”課程的教學效果以強化該課程的實效性,則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理念不斷予以創新,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如何切實提高這門課的教學效果以增強課程的生命力和實效性,成為任課教師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為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教學理念。
一、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加大實踐教學力度
根據教學實際情況與學生的學習基礎,“當代”課程可在傳統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去進一步加大適合該課程學習的實踐教學力度。
(一)開展課堂實踐教學
以討論辯論、交流溝通等方式去激發學生對該門課程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其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去分析與認識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相關熱點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完當代世界經濟專題后,便可組織開展以“如何規避全球化經濟風險”為主題的研討會;學習完美國的全球戰略后,可組織開展“美國全球戰略調整變化對世界的影響”為主體的交流探討;學習完當代日本經濟政治及大國戰略后,可開展“日本軍國主義會否復活”為主題的辯論賽等等。通過課堂實踐教學的開展,讓學生在思想碰撞的過程中去不斷審視自身的觀點,進而形成獨到見解。
(二)拓展實踐教學參觀
在“當代”課程教學中,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海關,以參觀點為窗口去引導學生對當代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新成就與新趨勢,有效促進學生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進而能夠從感性與理性兩方面去深入思考。又如,教師還可帶領學生利用我校的便利開辦中國航天成就展覽,其作為承載中國人“航天夢”的啟航標,更是弘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高地,在實踐教學參觀之后能夠能夠有助于學生對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的科技因素有所感悟,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結合教學理論性與內容現實性
“當代”課程具有鮮明的理論性與現實性特點,也正因為這一特點決定了在教學活動中應強化對學生的基礎理論訓練,同時將熱點案例進行引進去理論闡釋,以國際熱點作為現實性的教學內容去促進學生掌握教材的基本理論,并學會如何運用理論。
比如,在“當代”課程教學的多個章節中都可引入“美國出兵伊拉克”這一現實性內容熱點。在“世界政治”中,以此時間可對整個西方國際關系理論進行梳理與比較,并且運用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去深入分析,讓學生對“人權高于主權”論調提出的背景及其危害性進行討論,進而對國際問題有全方位的認識;在“世界經濟”中,同樣可以此內容去說明美國的出兵目的之一便是要控制中東石油的“閥門”,進而為學生分析石油政治的特點,通過將西方國家關系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進行比較,去分析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的片面認識。
通過不同角度的分析,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國際關系實際上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歷史等多方因素相關,研究視角的轉化都需要基于理論的跟進,以馬克思國際關系理論作為支撐去對相關觀點進行分析,能夠強化學生對現實國際問題的解讀能力。
三、開拓學生國際視野,培養愛國情懷
一名稱職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世界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所以首先,要引導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當代世界經濟、政治以及國際關系的變化與發展規律,對當今時代的特征與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趨勢有所了解,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懂得運用馬克思主義眼光去審視世界,正確判斷當今國際環境,從而強化他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其次,充分引導學生對不同社會類型國家的發展變化與原因進行正確分析,進而與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形成對比,在借鑒良好發展經驗與規避錯誤示范的過程中,更富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最后,要引導學生認清中國目前所處的國際環境,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了解中國當前的對外戰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樹立民族復興的奮斗信念。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應承擔正確引導學生關注與解讀國際問題的職責,同時還應積極培育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去闡釋國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理念的創新與實踐,是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必由之路,通過文章的一系列創新與實踐策略分析,筆者相信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掌握與理解當代世界經濟政治及其發展規律,養成世界眼光與戰略意識,進而切實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水平。(作者單位為空軍航空大學 基礎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