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卓麗花 陳俊 莫昊璁

一、安徽省養老金融模式發展現狀
(一)安徽人口老齡化特點
作為我國人口大省,安徽的人口老齡化有以下特點:一是老年人占比大、基數大。至2017年底,全省65歲及以上人口為774.3萬人,達到安徽省總人口的18.16%,遠超全國水平。二是增速快。自2013 年以來,安徽全省常住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年均增加約38萬人,近3年平均增速達到3.83%,超過近3年全國平均增速3.65%。三是空巢化。作為勞務輸出第一大省,累計至2017年,安徽人口凈流出數量全國第一,10年間流失962.3萬人??粘怖先恕ⅹ毦永先爽F象在農村地區較為普遍。四是未富先老。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為840美元,約為當時世界平均水平的1/6。2017年安徽省GDP為27518.7億元,僅為廣東省的30%左右,經濟發展滯后于人口老齡化,“未備先老、未富先老”特征明顯。
(二)安徽省養老金融三支柱分析
1.養老金金融
養老金金融是以養老金為研究對象,以養老金保值增值為目標的金融活動。按照目前國際上流行的分類體系,第一支柱是由政府主導并負責管理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由政府倡導、企業自主發展的補充養老保險,即我國的企業年金;第三支柱是由個人或團體建立的私人退休賬戶,一般有稅收優惠激勵,如我國的個人稅延型養老保險。
關于第一支柱,安徽省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支出及累計結余均呈連續上升態勢。基金收入從2001年的59.71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815.9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9.04%。累計基金結余在2015年突破一千億,但鄰省江蘇省累計基金結余在2015年突破三千億。安徽省因人口基數大、經濟欠發達等原因,與其他部分省份相比基金累計結余不算充足。近年來安徽省積極作為,已與北京等9個?。ㄊ?、區)簽署了共計4400億元的委托投資合同,穩步推進我國養老保險基金投資建設,其中已有2831.5億元到賬運營。
關于第二支柱,在全國年金積累量逐年提升的背景上,安徽省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數量逐年增多,但總量只占全國的不到2%。安徽省年金的年平均增長率為16.01%,低于全國的平均增長速度23.11%。在絕對數量上安徽省企業年金雖一直在增長,但占全國相應指標的比重呈現遞減的趨勢。這可能與安徽省大量勞動力人口流失有關,因為安徽省職工戶數占全國相應指標的比重同樣是下滑態勢。因此,企業年金對安徽省養老金融發展的支撐力量仍有待提升。
關于第三支柱,本文以常見的壽險為例。安徽省壽險收入在2005年到2017年呈上升態勢,11年來累計增長515億元;2017年安徽省壽險賠付163.27億元較2005年累計增長152.74億元,上升趨勢明顯。安徽省壽險收入占全國百分比在2010年之后開始低于安徽省壽險賠付占全國百分比,說明第三支柱中的商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養老金替代率。壽險收入與賠付雖然增量可觀,但其在全年總收支中比例不高,且保持總體平穩略有下降之勢,說明商業保險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2018年5月1日起在上海、福建(含廈門)和蘇州工業園開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試點。除了保險,我國14家基金公司的14只養老目標基金已于2018年8月經證監會首批核發。這些產品大大豐富了保險種類,更好地滿足了日益強大的市場金融需求。
2.養老服務金融
養老服務金融的對象是老齡人群,以滿足老齡人群各方面的金融消費需求為目標。
自《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實施意見》出臺以來,安徽省積極貫徹落實“發展適老金融服務。加快發展商業養老保險。規范和引導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開發適合老年人的理財、保險產品。鼓勵金融機構在營業場所建設老年人無障礙設施,開辟服務綠色通道。支持金融機構在村(社區)設立便民服務點”等要求。
自2013年起,安徽省明光農合行建立了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出臺《安徽明光農村合作銀行關于柜臺延伸服務的若干規定》,文件強調為更好滿足中老年人的金融服務需求,將利用分散網點的數量優勢,承接轄內60歲以上老人社保和養老保險的發放工作,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實行上門辦理業務、上門提供金融服務,助力安徽省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其推出的交銀幸福人生、交銀健康人生年金險因資金安全、定期領取、保值增值、有重大疾病保障、有意外風險保障等原因很受老年客戶的歡迎。
興業銀行合肥分行成立了老年學院,并推出安愉人生專屬綜合金融服務品牌。安愉人生不僅提供基金、信托等金融產品,還包括健康管理、法律顧問、老年學院等增值服務。其產品以穩健、短期為主。這都促進了安徽省養老服務的發展,改善和提升了金融服務水平,更好的滿足了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金融需求。
3.養老產業金融
養老產業金融的對象是養老產業,以為養老產業提供投融資支持為目標。
安徽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是世界銀行在全球支持的首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項目。該項目將建設一個養老服務綜合信息系統,有效改進政府評估能力、加強養老服務質量、提升養老服務效率和消費者滿意度。該項目在安慶市和六安市建設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為社區老人提供24小時服務,建立健全城市公立醫院和農村福利院的專業護理設施,加大對民辦養老產業或機構服務的購買與扶持。該項目總投資1.9784億美元,其中世界銀行貸款1.18億美元,政府投入7984萬美元。
《合肥市居家養老服務條例》頒布后,合肥市金玫瑰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于2016年12月正式運營,這是安徽省首個PPP模式的居家養老中心。2016年11月肥東縣通過“公建民營”啟動醫養結合的“孝和堂社區居家養老連鎖”項目,該項目由養老產業集團設計并運營,縣財政承擔費用,鎮政府作業主單位代表。
二、安徽省養老金融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養老金融體系頂層設計不完善
相比美英日等養老服務體系發展較早、金融市場較成熟、金融經驗較豐富的國家,我國社會養老金融體系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存在著社會養老金融體系頂層設計不完善、三支柱發展不平衡、相關制度規則不健全等問題。
(二)金融供需不匹配,金融產品不足
老年人及養老機構的金融服務需求旺盛,但供給側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有養老產業融資途徑單一、融資渠道不暢;金融機構發力不足,形式大于內容,未提供真正適老金融產品和服務等問題。
(三)安徽省老人金融觀念落后
安徽省老人平均受教育程度低,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多是極度厭惡風險型,認為銀行存款是最安全的理財途徑。恪守傳統觀的老人認為,只有“養兒防老”才是正道,“以房養老”等其他觀念并不靠譜。安徽省農村空巢孤寡老人數量龐大,接觸金融信息少,不適應社會變革,知識體系陳舊,不了解新技術,這也是近年來安徽許多老年人因養老投資理財被騙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反映了金融知識宣傳的不到位。
三、走供給側改革之路發展養老金融
(一)從政府層面來看,優化養老金融頂層設計。
政府應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從供給側角度改革安徽養老金融制度,例如國有資產轉持、擴大私人養老金比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養老產業建設;鼓勵商業機構探索綜合化金融平臺;鼓勵醫療、地產機構跨界合作;深化商業養老保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其創造供給有效養老金融產品的條件。
(二)從企業層面來看,供給有效的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
安徽養老企業正在蓬勃發展,但仍要繼續打通養老金融各個環節,積極利用國家的政策扶持,探索社區養老、機構養老、居家養老等養老形式下的不同養老金融需求,進行精細的產品設計,供給有效的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更好實現安徽省養老金融供需均衡。
(三)從居民層面來看,學習了解養老金融新理念。
居民要積極學習政府或合法組織的金融知識宣傳,提高辨識度。善于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了解“以房養老”、“互助養老”、“機構養老”等新理念及相關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介紹,理性選擇適合自己金融需求的供給。不僅是老年人要積極學習新理念,青年人更要學習,還要有提前規劃的意識,緊跟時代變化,根據自身需求適宜投資。
發展安徽省養老金融是一個系統工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在提高整個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中落實。同時這是也一個長期事業,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等多元主體的充分互動、通力合作形成有效供給體系。(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屬安徽財經大學科研基金項目《基于供給側視角的養老金融模式研究——以安徽省為例》(編號:XSKY186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