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紅波
新時期,我國經濟逐漸開始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要求企業逐步轉換發展方式,由傳統數量型競爭轉向質量型發展模式。另外,《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中指出,統籌謀劃、協調推進各項事業發展,進一步突出更加扎實、更高質量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同時,要求根據五大發展理念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任務新要求,在保持發展戰略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與時俱進豐富完善發展戰略,深化拓展戰略內涵,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可見,“高質量發展”成為我省發展的戰略基調。
一、提高企業土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性
我國工業用地門檻太低,容易使實體經濟發展遭遇惡性競爭,從而影響實體經濟發展質量,造成工業用地低效利用。現階段,資源約束和經濟增長對土地迫切需求的發展態勢,倒逼著必須提高企業土地利用效率。(一)從土地開發利用強度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國民生產總值一直呈兩位數增長,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土地資源,建設用地占比已接近生態極限。(二)從土地供需矛盾看,“十三五”期間,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時期,土地資源的需求仍然十分旺盛,而用地指標及用地空間十分有限,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用地保障難度大。(三)從土地利用效率看,我國發展初期的粗放型用地模式累積了大量低效工業用地,產業層次水平較低,與現有產業布局及功能定位越來越不相協調,也與國家落實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相違背,迫切需要通過低效工業用地再開發提升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二、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提高企業土地利用效率的路徑
(一)改革工業用地利用相關稅收,設計差別化的土地相關稅收制
土地相關稅收是地方政府可以利用的一個重要的潛在工具。以差別化的土地相關稅收設計為路徑,通過供給側制度設計來激勵企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當前地方政府普遍面臨的挑戰。從開展土地用地差別化的稅收政策實際來看,在推進中還存在基礎信息不完整、稅收調節力度不夠、政策整合有待提升等問題。筆者建議在推進差別化稅收政策、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工作中,要注重做好幾點:1.加強土地調查,注重各部門之間數據信息的銜接。企業使用土地信息是征收城鎮土地使用稅的基礎,只有底子清、數據明才能有效推進差別化的稅收政策。夯實差別化稅收政策實施基礎,一方面要加強土地調查,加快城鄉數字地籍調查進程,推進土地登記確權發證,實現土地信息數據化全覆蓋;另一方面要注重各部門之間數據信息的銜接。特別是在信息系統建設過程中,最好能留好接口,設計好匹配字段,以便實現數據自動交互、動態更新。2.強化各個部門之間合作。建立差別化的稅收征管機制,從數據收集到政策設計,直至征收監管,涉及面非常廣。如單一的差別化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調整試點,就涉及了稅務、發改、經信、統計、國土、房產管理等多個部門。因此實施土地畝產效益為基礎的差別化稅收政策,要注重建立多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機制,暢通信息共享渠道,形成合力,共同推進。3.加大差別化力度。由于城鎮土地使用稅本身征收標準較低,對于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其調節力度本就很小,對企業的觸動力還不夠大,吸引力也還不夠強。要充分發揮差別化稅收政策對用地大戶的調節作用,可以通過進一步提高城鎮土地使用稅稅額標準,提升減免額度,強化差別化稅收政策的導向作用。同時,還應注重發揮多稅種的綜合調節作用,將差別化的城鎮土地使用稅政策推廣到其他稅種。4.注重與其他政策的有機結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除了跟土地的開發利用強度有關,更與產業類別、企業經營效益等息息相連。實施差別化的稅收政策,運用經濟手段推動土地資源優化配置、合理使用,與經濟主管部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環保部門生態環境建設、能源部門節能減排等工作是一脈相承的。為此,在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工作中,應注重將差別化的措施推廣到其他領域。如實行差別化的水價、電價、排污管理、能耗管理等,疊加多種措施,形成組合拳,發揮各項政策的整體效應,多措并舉、協同推動。
(二)創新工業用地供地方式,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探索新的創新土地使用方式,比如先出租,后出讓,出租出讓相結合,彈性出讓。還比如,我們已經在亦莊,五年前就試行了縮短土地出讓年限,過去規定是50年,一個企業持續50年也不容易,大部分企業都在一定的時期,一定階段具備優勢,所以我們嘗試過20年出讓。企業發展壯大可以接著續,轉型了就可以收回。另外還有土地轉讓方式的創新和變革,比如土地入股的方式,這樣保證了當地農民長期收益,在大興探索集體土地新的使用方式等,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既支持高精尖產業的發展,又不會擴大工業用地的范圍和規模。還可以將節約集約用地工作納入相關部門、單位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構建黨委、政府、部門和公眾的共同責任機制,形成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的整體合力,促使鄉鎮、園區招引項目時優先考慮使用低效閑置用地。
(三)建立居住用地與工業用地的合理比價機制
使得工業地價回歸正常,必然能促進工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提高工業用地的效率。將工業用地與居住用地進行比價,將使得政府更加會注重居住用地價格與工業用地價格的平衡,不僅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同時,也更有利于工業經濟的健康發展。為此,筆者建議在構建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合理比較機制上:①供地比例合理化。目前國內城市建設用地供給嚴重失衡。這種失衡不僅體現在工業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出讓價格上,還表現在土地供給量的比例上。隨著工業用地價格的提高(其實是工業用地價格回歸正常),工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效率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可以減少工業土地的供應,則居住用地供應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價格也會隨之下降。因此,需要在各地建設用地總量鎖定的前提下,不斷減少建設用地增量,從而倒逼地方政府實現居住用地、工業用地的合理工業比例;②打破壟斷,合理競爭。過去工業用地價格“低廉”其實只是地方政府希望籠絡實力型的大公司,相對而言,中小企業很難從地方政府手中獲取土地,更不用說低價的土地。但隨著土地市場主題的多元化和政策的逐步完善,政府不再完全壟斷土地市場,對這些企業而言,它們的機會不是變少了,而是變多了。因此,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合理比較機制的建立,還有待于不斷完善土地市場,發揮土地市場在區域土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使得占地少、用地效率高的中小企業也有成長空間。
總之,土地價格是土地價值和權益的具體表現,是最靈敏反映土地供求關系的“晴雨表”,是調節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居住用地和工業用地的比價的確定,既可以從宏觀上把握地價的變化規律,也可以根據城市土地集約利用與地價的關系,從而為合理制定地價管理政策,科學配置土地資源提供依據。
三、結語
對工業用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不僅豐富了國內各地市土地計劃和土地利用轉型的研究內容,還對提高市場機制配置土地資源的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意義。(作者單位為江蘇蘇信房地產評估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