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巖
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是執政黨執政的載體,行政體制的科學與否,直接關系到黨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本文所說的行政體制改革的理論,主要是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政機構設置、職能轉變、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政府運行方式、法治政府及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理念、新觀點和新思路。從歷次黨代會報告、黨和國家領導人重要講話中,梳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理論的發展脈絡,對厘清行政體制改革的歷史邏輯,貫徹落實2018年關于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最新部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建立適應改革開放、經濟轉軌的行政體制
(一)注重精簡和效率的理論。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始注重建立與經濟體制相配套的行政體制,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1982年1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央機構精簡問題會議上,針對當時機構臃腫的情況,指出:“機構臃腫重疊、職責不清,許多人員不稱職、不負責,工作缺乏精力、知識和效率的狀況,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贊同的,……人民不能容忍,我們黨也不能容忍”。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政府由計劃經濟下“管得過多、統得過死”轉變為一定程度的放松規制。1983年,六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對企業的具體經濟活動管得過多過死,不利于企業積極性的發揮,是不對的,適當放寬是完全必要的”。改革開放后的首次行政體制改革,將矛頭直指政府體制,改革力度空前,鄧小平提出這場革命“不是對人的革命,而是對體制的革命”,將改革的任務界定為精簡機構與人員,通過此次精兵簡政式的改革,有效地促進了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為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探索政府職能轉變路徑的理論。行政體制做為政治體制的一個子系統,和經濟體制存在密切的關系,鄧小平曾說過:“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探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1986年,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要求,強調“隨著管理職能的變化,綜合性經濟管理部門和經濟檢查監督機構要充實和加強,專業性管理部門要適當合并和精簡”。這意味著行政體制改革開始從簡單地撤并機構和裁減人員、提高效率轉向職能轉變,探索政府改革的發展路徑,實現政企分開。1987年,十三大報告指出:“改革的近期目標,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強活力和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領導體制。”“機構改革必須抓住轉變職能這個關鍵”,將機構改革與職能轉變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
二、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行政體制
(一)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理論。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按照政企分開和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下決心對現行行政管理體制和黨政機構進行改革。綜合經濟部門的工作重點要轉到加強宏觀調控上來。”撤并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一些專業經濟部門,減員定編,大幅度裁減非常設機構。十五大除了強調轉變職能和政企分開之外,還提出了“加強執法監管部門,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這表明政府思路上的新調整,即由直接管理經濟轉向間接管理和依法監管上來。十六大進一步推動我國上層建筑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在論述改進管理方式時,強調了“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十七大“大部制”改革更加突出市場主體地位,提出要“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規范行政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部門建設,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干預”。從總體上看,經過多年努力,政府職能轉變取得重大進展,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不斷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基本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明確政府職能的理論。1998年機構改革在政府職能轉變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明確把政府職能定為“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三項內容。這就意味著政府不再干預企業的微觀事務,切實承擔起國有企業剝離出來的社會功能,為市場主體提供公共服務。2005年初新修訂的《國務院工作規則》提出,國務院及各部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對宏觀調控如何進行,表述更加明確,充分發揮市場“無形之手”的作用,更多地從規劃、政策、信息方面對經濟進行引導,市場化趨向分明。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政府職能的表述為:“加強中央政府宏觀調控職責和能力,加強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對政府職能進一步區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把宏觀調控界定為中央政府的職能,地方政府職能重點放在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環境保護。這樣分工就加明確了,也更有利于操作。201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加強和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這是新時代條件下,著力轉變政府職能,解決制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問題,建設實現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次機構職能優化和調整。
三、正確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
(一)權力下放理論。十三大報告在處理央地關系問題時指出:“凡是適宜于下面辦的事情,都應由下面決定和執行,這是一個總的原則”,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問題上,要在保證全國政令統一的前提下,逐步劃清中央和地方的職責,做到該由地方負責的事中央不插手,充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但在財政體制方面,上世紀八十年代實行“分灶吃飯”框架內的財政包干制使中央的財力相對下降,財政調控能力弱化不利于進一步統籌全國。這為1994年“分稅制”改革埋下伏筆。
(二)規范權力劃分理論。十四大要求“理順國家與企業、中央與地方的分配關系,逐步實行利稅分流和分稅制”。這是探索用制度的形式規范中央與地方的財政分配關系。十六大明確提出:“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權限,正確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十六屆三中全會根據這個原則,區分全國性和跨省事務、地方性事務、中央和地方共管事務,“逐步理順中央和地方在財稅、金融、投資和社會保障等領域的分工和職責”。十七大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加快形成統一規范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能力”。在財稅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完善國家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手段,協調中央與地方條塊關系,使宏觀調控水平不斷提高。
(三)“放管服”改革理論。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進一步簡政放權,特別是對被詬病多年的行政審批制度,下大決心改革,要求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凡是“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十九大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更切實的要求,明確了“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在地方自主權方面提出了“賦予省級及以下政府更多自主權”。這些新理論提法和實踐,將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單位為中共寧德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