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竹
一、合作社會建構的必要性
(一)工業社會的弊端
工業社會的治理模式深受羅爾斯絕對主義的影響,構建出一種去道德化的絕對平等,使人呈現原子式的存在狀態,讓人們屈從于制度框架下,這樣社會才能正義且穩定。但羅爾斯在強調最大平等自由的同時,又用差別原則加以限制,違背了平等自由,可見法治體系下的民主政治具有矛盾性,例如:工業社會中的民主政治被認為是最優越、最完美的政治形式,但人們卻抵觸與之相對應的集權手段,就連實施集權的政府本身也羞愧難當,千方百計地去證明自己所執行的是民主政治方案,甚至要極力證明自己所擁有的政治比其他國家或地區所采用的民主政治更加民主。
總之,工業社會從人的欲望出發,形成利己主義或利他主義的觀點,導致不同的社會制度、社會意識互相排斥。
(二)合作社會的優勢
合作社會重新高舉道德主義旗幟,推動人們為了人的共生共在形成共同行動,而非功利于個人利益,在彼此尊重互相承認的情況下開展高度協調的合作行動,培養信任和默契,更加注重人的道德、情感等社會存在要素。合作社會中的信任并不是陌生人社會里具有功能性的稠密聯系,而是基于人與人之間平等自由的前提下下建立的實質性信任,這種實質性的信任難能可貴,可以共同應對隨時產生的危機事件。如果說工業社會中的民主是一種外在于人的管理方式,那么合作治理模式使民主文化是內化于人的內心,包含在人們的合作行動當中,從此民主建設不是依賴民主設置,拋棄工具化的固定思維。
總之,合作社會使得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建立信任,可以有效開展共同行動面對形形色色的危機事件。
二、合作社會的構建
(一)目標構建
合作社會的構建首先要確立共生共在的出發點,工業社會中將利益作為目標的協作方式是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合作,出于人的共生共在的美好愿景才能激發不同個性的人的信任,形成實質性的合作。合作治理模式的構建使一個他治的社會逐步完善。確定了美好的最終目標,才能在道德的引領下,運用政策和信任開展社會治理,人在制度框架下不會感覺到權利對自己的控制,所感受到的反而是自己在道德的引領下去實現道德訴求,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只有最終目標是人的共生共在,才能在合作社會到來時,從微觀個體到宏觀社會都會包含著道德的內涵。
(二)意識構建
合作意識形態的構建是構建合作社會的關鍵。當今社會面臨著多種多樣意識形態的碰撞,我國經歷了從建國時到改革開放以后的意識形態的轉變,同時也接受著西方民主政治意識形態的教化,所以在走向后工業社會的進程中,重建意識形態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合作的意識形態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意識形態,是對斗爭和競爭社會中的意識形態的超越。合作意識形態的建構過程,是一個全面創新的過程,需要運用創造力和想象力去加以構建,是把工業社會的協作意識進行升華的過程。
(三)政策構建: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中所產生的政策都是外在于人的壓迫體系,是對人的行為的規定和限制,而合作社會中構建的公共政策是服務于人的合作行動的。合作治理模式下的政策生成于合作行動之中,政策是出于合作的需要而建構的,是出于人的共生共在的需求。合作行動首先是自主的行動,是道德的行動,因而政策首先是道德的凝結,是道德的體現。
三、關于合作社會的思考
(一)正確看待合作社會理論框架的不完善
在對合作社會進行理論建構的時候,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從既定事實出發完善合作治理模式,那么合作治理模式的框架和制度必然是不完善的,它是動態發展的,是具有靈活性和具體性的,是按照社會事實發展脈絡延伸出的不完整卻不斷接近完美的制度設計,但大可不必對未來產生悲觀心態,因為只要目標方向是為了人的共生共在,那么制度特征總是趨利性的。另外,合作社會制度的不完善還歸因于合作行動基于人的道德,而道德是一種邊界模糊的約束力,它隨事件的不同情況不同立場而改變。
(二)構建社會要從客觀事實出發
我們要樹立總體性的歷史觀念,基于客觀事實構建合作治理模式。全球化后工業化的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的行動變得具體性,決定了合作社會的一切都要歸咎于客觀事實,在事實基礎上萌生合理的德治,追求合理性而非合法性。對人的共生共在美好展望絕非烏托邦式,而是建立在具體的實踐基礎上的,一切理論構建都要讓位于實踐。在合作治理模式的發展中并非要蒙著眼睛一味地否定民主政治,而是對民主政治進行合理的“揚棄”。 (作者單位為北京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