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州歷史文化名村規模宏大、數量眾多,其中流坑村、竹橋村和曾家村,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文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深入探討撫州歷史文化“走出去”,解決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對于古村落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一帶一路;撫州;歷史文化名村;保護
一、“一帶一路”戰略思想
“一帶一路”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思想,旨在以歷史文化為基礎,促進區域全方位、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撫州是國務院確定的海峽西岸經濟區20個城市之一,是江西省第一個納入國家戰略區域性發展規劃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其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息息相關。“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需要文化先行,大力傳承與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并對文化進行創新性轉化與發展,推進撫州歷史文化“走出去”,以擴大區域文化影響力,加強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撫州經濟發展。
二、撫州歷史文化名村概述
撫州,是江西省東部的地級市,已有2200多年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素有“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才子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戲曲文化等各具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古建筑等物質文化遺產星羅棋布,構成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臨川文化,是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撫州古村落資源豐富,據統計,傳統村落有200余處,村落格局較完整,保留了較長的歷史傳統風貌,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化價值。迄今為止,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金溪縣琉璃鄉東源曾家村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其中流坑村獨樹一幟,被譽為“千古第一村”。撫州還有14個古村落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12個古村落被列入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這些古村落承載著真實的歷史信息,是撫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一些古村落在自生自滅的生存狀況中損毀,或者在村落建設及旅游開發的過程中遭到破壞,村落文化也逐漸遺失,因此對這些古村落的保護尤為重要。
三、撫州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與開發
歷史文化名村的保護內容不僅僅是單體古建筑、文物古跡的保護,還包括村落布局、整體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民間風俗文化等保護內容。古建筑包括民居府邸、廟宇、門樓、宗祠、書院、戲臺、街市以及碼頭、風雨亭、古塔遺址等類型,青磚灰瓦、雙坡屋頂隱在馬頭墻內,是典型的贛派民居風格。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俗風情、文學藝術、傳統手工藝、寺廟燈會、輕樂吹奏等,與村落的文物古跡、古建筑相互襯托,共同反映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積淀。
當前對撫州歷史文化名村的開發中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1)現代商業文化對古村落傳統文化的沖擊,使非物質文化逐漸消失;(2)對古建筑保護不到位,部分古建筑遭到破壞;(3)古村落發展落后,缺乏保護資金,以及保護管理的薄弱和保護技術的落后。總之,保護好歷史文化名村,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在旅游業發展中保留古村落自身特色,延續和提升整體人居環境品質,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旅游體系。
第一,將古村落進行功能分區,明確保護層次,可劃分為重點保護區、建設控制區、規劃新區。在重點保護區著重維護和修繕重要建筑物及文物古跡,保留古村落的原生風貌;在建設控制區,對非重點建筑進行保護,在不破壞原始風貌、內部結構基礎上,置換內部功能,滿足現代化生活的需要;在規劃新區,提出限制建設的要求,使新建建筑風格與古村落風格保持一致,使三個區域形成有機整體。
第二,建立健全保護機制。當地政府應起到主導作用,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給予保障;對古村落的保護從最初保護規劃的制定,到各個項目的實施,也需要政府的牽頭;同時還需要民眾自覺參與,如組建村民保護協會、培養建立古建筑修繕隊伍等。
第三,借助高校、科研單位等機構,引入專業型人才。當地高水平的相關專家較少,無法為眾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好資質鑒定和提供行之有效的專業保護方案,因此需要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相關研究課題,將研究成果具體實施到古村落保護中。
第四,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價值,傳承與發展傳統歷史文化。首先研究并整理村落發展歷史,梳理各個時期的脈絡,根據史料科學鑒定和認證古建古跡。其次引導當地居民開展各項傳統活動,延續民俗風情,可做成旅游品牌吸引游客;開展區域文化交流活動,大力弘揚古村落文化。對于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村落,可建立數據庫,利用網絡平臺進行文化傳播與交流。
四、結語
在“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對于歷史文化名村應在傳承與保護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名村深厚底蘊,展現古村落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開展區域間文化交流與合作,實現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傳承與延續的目標。(作者單位為東華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項目:撫州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編號:17SK42,17SK64);東華理工大學教學改革基金項目(編號:DHJG-07-44)。
作者簡介:周煦(1989.07-),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