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輝
現階段,很多城市中都建立起了大學園區,大學園區的建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要想發揮大學園區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最大的促進作用,就必須要做好有效的校地聯合和協同發展,真正發揮大學園區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效的帶動作用。本文就大學城特點進行著手,分析大學園區建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影響方面,并探究新時期大學園區建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大學園區特點
《教育大詞典》中對于大學園區作了詳細解釋,大學園區即指圍繞大學建立的社區單元,一個大學園區的人口多在5到10萬,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學習、衣食住行等需要,為高等教育提供足夠全面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支持。結合現有國內大學園區的建設特點來看,一般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建設模式多樣化,有的大學園區是政府主導建設的,有的是社會主導建設的,也有自發建設的;其次,大學園區空間布局集中,多建立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靠前的區域,一般多居于省會城市;第三,大學園區建設面積廣、規模大,一般大學園區是由多個地區大學聯合組成的區域結構,大學城的建設也需要大量的投資,這也決定了大學園區的建設必須是在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
二、大學園區建設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方面
(一)對于地區建設人才的培養輸送影響
大學園區的最直接建設目的是通過校際聯合,發揮地區支持,促進大學園區內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培養,這些在大學園區培養出來的學生,其中一大部分畢業后都會選擇在本地工作,這為地區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能夠源源不斷的為地區的經濟社會建設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這對于促進地區的經濟快速發展無疑大有裨益,強大的智慧支持和新鮮血液的融入會有效促進地區發展。
(二)對于社會就業方面的影響
大學園區的建設,其中包含的有關教育、學生衣食住行、醫療衛生服務等一系列的服務內容,這些服務的提供為地區人的就業提供了大量的崗位,借助大學園區建設,能夠有效解決地區就業緊張的局面,緩解地區就業壓力。實踐證明,在大學園區內的各項服務事業發展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都更加穩定,這對于保證地區經濟發展的穩步增長具有積極作用。此外,大學園區中倡導創新創業教育,這對于大學生創業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大學生在地區創業,也為地區就業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帶動更多人就業,也能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
(三)對于地區產業轉型方面的影響
目前,很多地區面臨船業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在發展轉型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就是人才的不足,大學園區建設能夠針對性的為地區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培養專門的建設和管理人才,能夠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創新的教育思想以及內容等,促進地區建設人才不斷提升,為地區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智慧支持。目前,第三產業發展比重不斷增大,國家也有意要積極推動第三產業發展 ,大學園區中的眾多服務都是屬于第三產業,這對于增加第三產業的發展比重、促進地區的產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學園區建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有效對策
大學園區建設對于加快轉化研究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引智引資搭建橋梁,借助教育平臺培養應用型人才。實施大學園區建設,就是要實現思想和行動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加快創新創業發展,為全市經濟發展貢獻力量。這對于推動校地企深度合作和政產學研創深度融合工作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也有利于實現“助力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高校才智、科研反哺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地區高校通過建立產學研聯系,建立校企聯盟、未來工匠聯盟等,促成校企合作協議,建成科技研發中心。
大學城在科技創新、產業培植、功能完善、城市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績。依托大學城建設科學城,既符合創新名城建設方向、符合世界大學城發展規律,也符合新形勢、新任務下仙林大學城自身發展的新要求。要進一步創新發展理念,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保障,著力破解資源要素瓶頸等制約,推動科學城建設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肩負起科技創新、產業轉型重要使命。新時期,地區大學園區建設要求各高校解放思想、加快轉型,對標找差、創新實干,全力推動大學城建設再上新臺階。要加快推動產城融合,圍繞資源有限如何共融共享,容量有限如何以城促產,空間有限如何以產興城等問題,立足自身實際,尋求破局路徑,完善公共服務,提供宜居環境,深入挖掘“金角銀邊”和高校資源,探尋出一條產城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結語
大學園區的發展是地區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必然選擇,構建大學園區,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助益無窮無盡,因此,各地要加快建設和完善大學園區建設,打造高質量的大學園區建設,避免大學園區建設發展中的短板問題,積極加強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強強聯合,根據學校的歷史沿革和基本情況以及學校在基礎研究、政產學研創新、學科優勢、科研平臺建設等方面的發展路徑。在把握智能制造、新材料、綠色食品加工等行業重點企業的發展情況,發揮相關學科研究特色與優勢,產學研合作相關情況,找到產學研合作方式切入點,拓展合作范圍,扎實推進地區與學校在政產學研用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使學校的成果盡快轉化利用,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為大學園區建設,集中社會力量和資源,實現大學園區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作者單位為山東(濰坊)公共實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