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業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根本動力。推動濰坊農業實現現代化、打造鄉村振興“濰坊模式”升級版、落實習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要求,都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到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位置。本文在梳理分析濰坊市農業科技創新現狀和存在問題后,提出了加快培育創新主體、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營造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條件等舉措,形成農業現代化的堅強科技支撐。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鄉村振興的實質是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而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現代化、推動農業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的根本動力。濰坊市作為山東農業龍頭市,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持續發展,形成了享譽全國的“濰坊模式”,創建了具有獨特優勢的濰坊農業,推動濰坊農業農村發展走在了全省全國前列。這樣突出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濰坊市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撐和貢獻。但是,作為邁向農業強市的濰坊,如何加快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更好地補齊農業科技供給不足短板、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的要求,把農業科技創新打造成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堅實支撐,就成為新時代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濰坊農業提質增效、打造鄉村振興“濰坊模式”升級版的重大現實課題。
一、濰坊市農業領域科技創新的現狀與問題
(一)濰坊市農業科技創新現狀
近年來,濰坊市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支撐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最大限度地集聚優勢科技資源,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績,有力地助推了我市現代農業發展進程,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了較大幅度提升,2017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良種覆蓋率達到98%,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并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優質蔬菜種苗生產基地。全市農業科技創新的載體平臺與能力都得到不斷增強。目前,全市擁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2家,省級農高區1家,省級農業科技園區9家,全市推薦獲批泰山產業領軍人才3名。建立起了省級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5家,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6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6家。農業機械化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當前我市農機產業總產值分別占全省、全國的1/2和1/4,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山東省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是全省首批5個技術創新中心之一。國家級“星創天地”9家,涉農院士工作站16家,“農可驛站”50家。爭取實施了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凡益之道,與時諧行”,在以互聯網為主要動力的農業科技革命浪潮蓬勃興起之時,我市積極推動“互聯網+農業”的融合發展,“加”出了新的生產技術、流通方式和發展動能,農產品電子商務、農業雙創平臺不僅升級了農業生產方式,也幫助農民富裕了口袋、充實了腦袋,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目前全市有2市6鎮60村獲批為全國農村產業融合試點示范工程。
(二)濰坊市農業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盡管濰坊市農業和農業科技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創新態勢不明顯、創新能力不足、創新水平不高,對標習總書記的要求和發達地區的優勢,我們還存在不少問題。
1.我市農業整體競爭力還不足。我市農業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要素驅動階段,受農資、人力、物流等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的雙重擠壓,農業產出的勞動生產率比較效益偏低,僅相當于工業領域的四分之一,導致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空間受限,制約了農業吸納科技創新要素的能力,人才、技術、資本總體呈現流出現象。
2.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一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差距較大,有顯著性突破、能大幅度提神產業規模與效益的顛覆性技術較少,對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明顯不足。我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僅低于江蘇,比以色列地32個百分點。科技部認證的國家級農業創新創業平臺為零,科技成果轉化率低于全國5個百分點。二是農業領域的創新團隊和人才支撐不足,涉農高校院所數量偏少,從事研發的人員更少,吸引高層次人才來我市創業的政策和環境不夠優秀。三是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龍頭企業數量偏少,產值偏低,沒有起到示范帶頭作用。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僅占全部高新技術企業的11%左右。
3.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力量不足。一是基層農機推廣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人員老化,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偏低,致使一些新技術、新品種難以推廣應用。二是鄉鎮科級副職的選派還不均衡,僅有少量實現配備,作用發揮還不顯著。三是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有待提高。總體上我市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不高。人口老齡化特別明顯,思想相對保守,吸收新知識新信息能力弱。
二、加快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
加快推進濰坊市農業科技創新,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業科技創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引,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到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位置,采取有效舉措,加快補齊我市農業科技創新短板,為我市由農業大市走向農業強市、在鄉村振興中走在前列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一)加快培育創新主體
1.激活科研單位創新活力。構建科學合理地績效激勵機制。要對科研人員實行崗位管理,并支持科研人員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以兼職、合作、交流等形勢合理流動,并取得合法報酬。鼓勵農業科技人員離崗創業。在編制、身份、人事關系、檔案工資等方面,市里要建立相應激勵制度,為其創新創業免除后顧之憂。
2.加大力度培育農業企業創新主體。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換等方面的主體作用,著力提升涉農企業自主研發能力。
3.構建新型創業創新隊伍。繼續實行好農業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科技特派員協辦、領辦農業科技企業,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借鑒、推廣昌樂縣職業農民星創天地采用“政府扶持+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的運營模式,支持大學生、科技特派員、農民工創新創業,形成新型創業創新隊伍。
(二)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1.加強科技創新站點基地建設。要圍繞優勢和特色產業發展,鼓勵農業科研院校、農機推廣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聯合創建市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試驗示范基地。
2.推動農業科技園區提檔升級。鼓勵各地政府、龍頭企業依托本地科研機構、科技人才和產業優勢,圍繞打造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多元發展的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積極爭創以壽光為龍頭的國家級高新區,推動青州農業科技園升級創建為省級農高區,引領花卉產業升級發展。推動峽山生態區、濱海經濟區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做到涉農開發區全覆蓋。
3.增強縣域農業創新能力。充分挖掘利用縣域科技資源,建設集農科研發、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展示、科技精準扶貧、農村鄉土人才培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功能于一體,扎根于農村基層的新型農業科服務平臺。積極創建科技教育基地和“農科驛站”,普及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切實解決基層農技推廣力量薄弱和服務農業“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三)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
1.加強農業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要緊緊圍繞農業現代化發展需要,切實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帶動產業鏈提質升級,實現轉型發展。要針對農產品精深加工、資源高值化利用,加強新型生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生物土壤修復劑、農業化學品減量化、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自動化水培工廠技術等方面的關鍵技術研發。加大生物防控技術、水肥一體化研發的支持力度,并做好推廣應用。
2.實施“智慧農業”工程。建設農業信息化示范,提高農業信息化水平。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大力推動農業物聯網、農業云服務、移動互聯、農民手機培訓等與農業產業各環節深入融合,不斷推動信息化技術在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管理以及農業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集成應用,推動和引領互聯網成為農業現代化征程上的新引擎。開展智能化農機裝備研發,提高農業機械化與智能化水平。特別是要推動雷沃重工在大功率高端智能化拖拉機、大型高效智能化谷物聯合收獲機械、大型智能化精準播種機等智能農機領域關鍵技術上實現新突破。
3.大力實施種業創新工程。圍繞農林牧漁、蔬菜、水果等優勢農產品,提高種業創新和保障能力。開展我市的濰縣蘿卜、青州蜜桃、青州銀瓜、昌邑大姜、昌樂西瓜、壽光多抗西紅柿、辣椒等名特優稀品種提純復壯及新品種選育技術研究,積極爭取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計劃。支持種業企業、高校院所、科研單位組建種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企業為主體,推進商業化育種和產業化發展,推動山東省設施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西甜瓜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設施蔬菜分子育種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研發機構建設,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育種技術、蔬菜營養品質調控以及植物工廠智能化管控等研發與應用水平。
(四)營造農業科技創新的良好條件
1.深化農村科技體制改革。鼓勵開展產學研合作交流。通過舉辦對接會、成果發布會等方式,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加強與國內、國際一流高校院所交流合作,引進、共建高校院所分支機構,組成利益共同體,聯合開展科研攻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完善農業科技評價機制。引導廣大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田間地頭,把成果應用在農村產業發展上。
2.加大農業科技創新資金投入。農業科技創新沒有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是無法實現的。應圍繞綠色、高端、優質、高效農業發展需求,通過財政資金的撬動和引領,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應盡快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支持政策體系,加大對農業綠色生產的補貼。特別是在秸稈資源化利用、退耕還林還草、微生物防治等技術運用前期,加大支持力度,提高精準度。
3.引進培育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人才是創新的關鍵因素。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短缺是突出短板。要大力支持企業申報泰山產業高效生態農業類領軍人才,形成以領軍人才為核心的創新團隊;通過構建更加科學化、人性化的激勵扶持政策,引進和培育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借助“一帶一路”契機,在種子研發、人才培訓等方面,加強與沿線國家的交流合作,加大與美國、荷蘭、以色列等農業強國的國際合作,引進高端人才和技術,加快建設中荷農業創新中心和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爭取研發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為實現農業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引領和支撐。(作者單位為中共濰坊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