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靖瑩 彭立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結合自身實際,不斷探索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長期堅持探索的發展理念。回顧歷史,對比資本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們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新途徑。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價值追求決定了這條道路的本質。社會主義應該維護人民主體地位,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為每個社會成員創造更好的生存發展條件。中國問題和中國國情決定了這條道路的特色,在解決中國問題過程中,理論上有了新認識,實踐上有了新做法,這些就構成了中國特色所在。
中國問題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并于人類進程相聯系,就賦予了中國特色超越地域性的意義。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在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如何解決問題是我們推進社會主義進程中的首要任務。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起家的政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目的是在其指導下解決中國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黨先后形成過兩個大思路,用社會主義拯救中國和用社會主義發展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圍繞這兩個思路形成和發展的。它反映了中國現實發展要求并于歷史的選擇相承接。近代以來,國弱民窮,封建統治的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我國淪為殖民地。強國富民、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必然成為歷史的要求。為了解決現狀,中國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歷史力量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主張。其中影響最強的就是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和共產黨的社會主義。三民主義要把中國引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并沒有解決農民土地要求問題和資本主義發展問題。共產黨成立便提出了用社會主義主張,圍繞主張開創了一條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的突出特點就是以把農民為主體,以土地為中心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我們共產黨人提的是觀察思考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和反應社會發展的基本原理。我們需要解決的是中國的問題,必須要有切合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畫出了毛澤東思想。它解答了在我國這一貧窮落后的國家,怎樣進行革命才能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怎樣進行革命才能把中國引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問題。這條道路加上毛澤東思想帶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在十八大報告有明確的說法,在當代中國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意義與相關比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立足于現實。我們并不滿足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條件,所以我們所說的科學社會主義包括列寧主義,借鑒了先革命后發展的寶貴經驗。中國國情是我們建立社會主義的基礎和也是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約束條件。我國社會是一個從農業過渡到工業化的社會,脫離實際單純的講社會主義的平等、自由越容易使社會產生不滿和質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和發展不斷完成了對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更新和超越,解決了斯大林模式的影響。我國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給民主法治的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動力,滿足了社會發展的需求也和人類歷史進程相適應。
有了資本主義的出現,才有了社會主義的新發現與新主張。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有天然的歷史聯系,資本主義圍繞個人利益展開人本主義、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容易造成利己主義、物欲橫流。馬克思將社會主義與無產階級聯系在一起,用唯物史觀論證,維護了整體在實現每個人自由發展的主張,靠無產階級的力量來推動。我們國家一直秉承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國家法律法規、大政方針都將整體的利益放在面前。我們拋開唯我獨馬、唯我獨社的思維,用開闊的眼界看這個世界,社會主義是人類的追求,社會主義的理念是一脈多傳的,實現社會主義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時圍繞群體出發,維護個體,避免了個人利益至上引發的社會動蕩和對立。我們經常對資本主義的做法進行借鑒,如:依法治國、市場經濟。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持與推進
堅持道路必須依靠法治思維堅持法制道路,這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的新要求。我們講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人不再用階級去定性,每個人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勞動者,群體不再用階級劃分來強調親疏遠近,每個群體都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利益沖突用制度解決,社會問題用法治處理。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告別革命思維、階級斗爭思維、淡化階級意識把我國推向民主法治的位置。只有把利益分析的從階級視野中離開,把問題的處理從斗爭中獨立出來來能確立法治思維。
制度和機制是做事的規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就是要形成一套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套體系要在實踐總結中確立完善。
道路的背后是理念,我們應做好思想理念的普及更好的鞏固道路和制度,思想理念的傳輸是基礎工程,必須重在建設、重在積累,逐步推進。我們長期面臨著西方思想觀念的沖擊,不能夸大對方,與其簡單批判,不如樹立自身思想。(作者單位為佳木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