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迪
在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需要系統地研究農民工市民化的推進機制問題。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通過以邯鄲市為切入點開展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展開研究,并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新型城鎮化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存在的問題
(一)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制約了農業人口轉移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推進城鄉戶籍制度一元化,取消城鄉的區別,推動城鄉共同發展。但是,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我國根深蒂固,政策的落實也需要過程,多年的二元戶籍制度已經嚴重的割裂了農村和城市的共同發展。農業轉移人員長期居住生活在城市卻無法得到城市的認同,在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價值觀以及自身素質等都與城市居民存在著巨大差異,并且不能夠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養老、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嚴重限制了農業轉移人員整體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礙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
(二)非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制約了農民市民化的速度與進程
非均等化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礙機制。由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所導致的社會保障、教育、住房等福利制度的差異化十分顯著,使得生活在城市中的農業轉移人員壓力不斷增大。首先是關乎自身的社會保險制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我國農民工總量超過2.5億人,20%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無法入讀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校。邯鄲市在農業轉移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實施“兩免一補”,并且建立健全統一的學生學籍管理制度,旨在解決農業轉移人員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上學問題。在住房方面,大量農業轉人口多居住在距離較遠的城鄉結合部的舊樓、工棚、集體宿舍,這些地方人口密集度高,存在著較大安全隱患,目前也尚未出臺對農業轉移人員購房的優貸政策。而要推進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則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支持。
(三)土地補償過低導致被動轉移人口無法在城市有效安置
邯鄲市在征地拆遷過程中,也多以一次性補償款的方式對被征地農民進行補償安置。補償安置款的標準偏低。這種一次性的補償款并不是按照土地的實際用途、價格對被征地農民進行補償,而是按照征地前的承包地的原用途進行補償安置。一次性的補償款并不能解決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長期來看,不利于沒有正式工作失地農民生活的改善。
(四)勞動力素質不適應市場的就業壓力
經濟結構調整使得就業要求提高。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現代化和機械化的設備需要更高級技術人員來操作,而沒有文化和專業技能的農民很難適應。城鎮體系和功能不健全,產業發展不均衡也使得就業機會不均衡。邯鄲市西部地區與產業園區和城市就業機會不協調。
二、新型城鎮化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
(一)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城市落戶條件
加快落實戶籍制度的改革,推進城鄉戶籍一體化發展。鼓勵農業轉移人員、異地就業人員在邯鄲市落戶,對其落戶城鎮給予住房優惠政策和發放補貼。對于城郊區的農業轉移人員,促進其身份轉化。
(二)強化政府責任,完善健全基本公共服務
在社會保險方面,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體系內,完善養老保險的轉移接續制度,統一計費標準,健全醫療保險的異地結算制度,并將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員納入失業保險范圍內,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在失業后能得到失業保險金。
(三)健全政策法規,推行合理的土地補償制度
對于失地農民而言,一方面,要改變不合理的土地補償制度,完善土地管理利用的法律法規,保障實地農民的實際收益,為其養老增加積蓄。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失地農民在城鎮再就業的長效機制,避免失地農民吃補助生活現象。
(四)加強就業培訓,鼓勵返鄉創業再就業
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企業也應增強社會責任感,對雇傭的農民工定期進行職業培訓,提高雇傭農民工的工作能力,使其適應因產業結構調整而不斷升級的工作要求。其次,鼓勵農民返鄉創業,增加就業機會。(作者單位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