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國獻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币虼耍跀祵W活動中,凡是學生能夠自主探究得出的知識教師不要單純地傳授;學生能夠獨立思考的問題教師不要暗示;學生能夠獨立操作的活動教師不要代替。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鼓勵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主地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讓數學課堂充滿生機活力。
一、讓學生自己嘗試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币虼?,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己去嘗試解決新問題,探究新知識,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決不提示,為學生提供充分嘗試的時間和空間。
二、讓學生自己選擇
讓學生在課堂上選擇,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做出決定,有的可以選擇自己會的鞏固復習;有的可以選擇難的來挑戰自我;有的可以選擇自己的特長來表現學習結果。這樣,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就能得到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真正落實。同時,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在廣闊的時空中任意翱翔,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選擇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讓學生自己發現
波利來曾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經是要自己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在教學中應注重創設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自主學習,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讓他們自己發現,不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的特征”時,請學生隨意說出一些分數,如3/4、5/6、7/50、7/15……師生進行比賽,學生分小組用計算器算,老師用口算,結果老師很快判斷出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正當學生不服輸而又驚奇時,老師說:“這不是老師的本領特別大,而是老師掌握了其中的規律,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奧秘呢?”老師緊接著點撥:“這個規律是存在于分數的分子中呢?還是存在于分數的分母中?”學生很自然地就進入了討論互動、合作探究的狀態,當學生觀察到7/50與7/15,分子相同,但7/50能化成有限小數,而7/15卻不能時,學生首先發現規律存在于分母中。教師趕緊追問:“能化成有限小數分數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學生認真觀察,興趣盎然地猜想議論。有的同學說分母是2的倍數能化成有限小數,但馬上又發現5/6卻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有的同學說分母是合數能化成有限小數,卻又發現7/15的分母是合數而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經過學生大膽地猜測、爭論,使創新思維向縱深發展,有的學生試著把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從而發現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特征。正當學生頗有大功告成之態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指出7/15與12/15。為什么分母同是15,化成小數卻有兩種不同的結果?學生的認知又激起了新的矛盾沖突,從而再次通過實踐、思考、質疑等探究性活動,終于發現必須是“一個最簡分數”這一重要前提條件。在整個過程中,我只作了恰到好處的點撥,學生始終循著自己的思考積極主動地發現探索,深刻地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他們經過自主學習,“再創造”了數學知識,其成功后的喜悅能激勵他們再去“創造”新的數學知識,課堂的氣氛定然很活躍了。
四、讓學生自己操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從動作開始,兒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動作。”通過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活動、探索、思考的環境,使他們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改變了教師演示,學生看,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法。而是讓學生各自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直徑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圓形硬紙板,獨立做實驗,讓每位同學測量自己手中的三個大小不等的圓的周長,然后測量直徑,及時組織學生討論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通過親自動手測量,同學們都明白,從前面的三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中發現不論圓的大小,圓的周長都是與這個圓本身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很快理解了圓周率的意義,自己推出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通過讓學生具體實踐,動手操作,能不斷地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在參與操作活動中,學生的抽象思維得到發展,從而能變枯燥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達到激趣樂學。
五、讓學生自己體驗
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因此,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例如,在學習“統計”時,讓學生自己填寫一個調查表,記錄自己家庭一周內每天丟棄垃圾袋的數量,統計本小組一周內每個家庭每天丟棄垃圾袋的總數量;根據統計表制作統計圖,并根據收集的數據,估計全校同學的家庭一周內丟棄的垃圾袋的數量,一年內丟棄垃圾袋的數量,讓學生計算,如果將全班同學的家庭在一周內丟棄的垃圾袋全部鋪開,大約占多大面積?這樣的數學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中可以讓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帶來的愉悅和成功,從而獲得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驗。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采取多種形式給學生一塊適合于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土壤,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欲望,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拓寬學生自主發展的天地,使數學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