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強 劉月秀
[摘要]高校承擔著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任。通過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調查,發現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受到諸多因素影響,探索促進農村基層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迫在眉睫。小組工作法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到農村基層的創業意愿,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升創業教育的實際育人效果。
[關鍵詞]大學生 農村基層 創業意愿 創業教育 小組工作
[作者簡介]鐘強(1972- ),男,江西贛州人,華南農業大學,副研究員,碩士;劉月秀(1974- ),女,江西吉安人,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博士。(廣東 廣州 510642)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4-0082-04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城鄉一體化、增強國家綜合實力的必然選擇。新農村建設最關鍵的要素是高素質人才,最根本的要素是科學技術。高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現代科技人才的時代使命,掌握了現代科學知識、有一技之長的大學生理應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和主力軍。因此,了解當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分析其主要的影響因素,通過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創業品格、創業素質和創業心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的現狀
(一)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廣東省3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問卷調查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涉及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大學生個人的基本情況;二是大學生對農村發展現狀的了解;三是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態度;四是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五是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因素。本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50份,收回641份,其中有效問卷637份,有效率達98%。此次問卷調查真實有效。
(二)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影響因素
調查發現,性別對大學生創業意愿影響明顯。男生有創業意愿的占55.2%,女生占15.6%,男生創業意愿顯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級大學生創業意愿有較大差異。大四學生的創業意愿最強烈,約為30.5%;其次為大三學生,約為20.3%;大一、大二學生差別不明顯,約為13.8%。有社會兼職經歷的學生愿意創業的占38.3%,無社會兼職經歷的學生具有創業意愿的占20.1%,兩者之間有明顯差距。70.8%的大學生有創業意愿,畢業后選擇愿意到農村基層創業的大學生只占4.5%,對農村基層創業持觀望態度的大學生占29.1%,其余大學生均選擇在城市創業,可見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意愿很低。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影響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的主要因素有:創業教育因素,占38.4%;個人自身因素,占33.1%;資金因素,占20.2%;人脈因素,占8.3%。
1.創業教育。調查顯示,多數學校創業教育剛剛起步,創業教育以講座或者比賽為主,缺乏針對農村基層的創業教育,因此,大學生對農村基層的了解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偏見,這是大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創業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新農村建設,許多農村地區發展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和環境條件得到有效改善,但許多大學生對農村基層的認知還停留在過去,對國家諸多惠農政策和農村實際情況關注不足,導致他們對畢業后去農村基層創業缺乏信心和思想準備。
調查還發現,大學生在考慮是否到農村基層創業的過程中,國家的政策導向作用明顯。其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對大學畢業生農村基層創業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大學生對國家促進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的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國家的政策導向反映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為大學生創業指明了方向,關系到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的遠景設計。而對相關政策的了解程度則直接影響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的形成。國家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對大學生創業,尤其是到農村基層創業有較大的扶持力度,但各高校在開展創業教育時對國家政策方面的宣傳顯得不足。
2.大學生自我評價高低。受訪者普遍表示,自身能力評價的高低對其決定是否創業有著重要的影響。創業過程充滿了各種機遇和挑戰,所面臨的風險也比就業要大得多,因此,面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決定了大學生是否有勇氣和能力去面對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敗,對大學生創業意愿有著重要影響。對自身的充分認識和了解能夠使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更快地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項目或方向,同時也能夠提高創業成功的概率。
3.資金人脈。受訪者認為家庭的態度,即支持抑或反對,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有著重要影響。大學生在對重要事情進行決策的過程中往往會較多地考慮家人的意見。此外,家人的支持除了精神上的,還包括經濟、物質和人脈資源上的支持。在調查中發現,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學生對創業表現出更大的熱情和信心,這是因為家庭在經濟上的支持能夠提升他們的創業意愿,并且家庭背后豐富的社會資源可使他們在創業過程中更容易成功。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或較差的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意愿相對更低,他們更怕承擔創業失敗的風險,希望先就業,有份高收入的工作改變家庭現狀。
二、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的特征分析
根據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意愿的調查結果,可將學生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其一,有創業意愿,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持中立態度。這類學生的主要特征為:大學畢業后有創業考慮;認為創業對自身發展的幫助一般;生源地是鄉鎮或者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不太好;家庭對其到農村創業有一定影響;對大學生成功創業的事跡關注程度一般;對創業前景感覺有一定壓力;關注國家出臺的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對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發展持中立態度;畢業后可能會選擇回家鄉創業干事;認為學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創業意識的培養;不清楚其所在地區政府對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所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關注“三農”的發展變化和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方針。
其二,有創業意愿,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這類學生的主要特征為:大學畢業后有創業計劃;能夠吃苦耐勞,熱愛“三農”,支持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覺得未來農村發展前景良好;關注國家出臺的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畢業后想返鄉發展或者可能會回家鄉創業;認為創業是開辦公司或者開創事業,對自身發展很有幫助;比較關注新農村建設進展和農村經濟狀況;家庭對其到農村基層創業有較大影響;了解其所在地區政府對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所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認為學校非常有必要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業素質。
其三,有創業意愿,希望到城市創業發展。這類學生的主要特征為:畢業后有創業打算;反對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認為城市基礎設施和條件比農村好,有發揮才能的舞臺;家鄉經濟很一般,不知道哪些行業有發展前途;關注國家出臺的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認為創業對自身發展的幫助一般;對創業前景感覺迷茫;很少關注“三農”問題,不怎么了解農民和新農村建設情況;不關注其所在地區政府對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所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認為學校有必要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創業精神。
其四,沒有創業意愿,只想找份穩定的工作。這類學生的主要特征為:大學畢業后想就業,沒有創業打算;家庭經濟不太好;生源地是鄉鎮或者農村;性格比較保守;家庭對其到農村基層創業影響不大;對大學生到農村創業持中立態度,沒有什么追求,只關注個人待遇;不關注國家出臺的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不知道其所在地區政府對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所制定的各種優惠政策;認為回鄉創業對新農村建設作用不大;平時不太關注大學生成功創業的事跡;對大學生創業前景感覺迷茫;對學校是否開展創業教育持無所謂的態度;對大學生有無創業意識持無所謂態度,甚至認為沒有必要。
三、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
利用小組工作法的原理開展創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意愿,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升創業教育的實際育人效果。
小組工作法是社會學領域常用的工作方法之一,是社會工作方法在群體處境中的一種應用,是群體與社會工作方法的有機結合。小組工作法的主要特征是:社會工作者通過群體的組織動員和群體活動來激發服務對象的各種潛能,解決小組成員面臨的困難,以改善和提高小組成員的生活質量。
(一)小組工作法的主要功能
1.實現小組自身的功能。小組成員在社會生活中有時扮演了實現社會目標的手段的角色,有時又扮演了社會目標的角色。在小組工作介入高校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將同一類型的學生組織起來,建立小組本身就是一個目標。在小組內,能夠使學生在眾多的同齡人中找到與自己相同或類似的個體。小組形成后為所有成員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載體,而高校負責創業教育的教師也可以借機觀察小組成員的群體化行為模式,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
2.實現小組的教育功能。通過小組工作可以幫助小組成員增加對農村、農業以及農民的認知,充分宣傳國家出臺的惠農政策和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的優惠政策,培養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所需的創新精神、創業技能和創業素質。小組成員在小組生活和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風險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3.實現小組的自助功能。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評價不高,缺乏專業自信和個人自信。小組工作介入后有利于幫助小組成員加強自我認識,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認清自身的創業潛能,鍛煉自己的創業能力。
4.實現小組的互助功能。小組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結構,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會對每個成員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小組工作能使創業教育內化成學生自主、自發、自愿的行為,通過互助來達到大家共同成長進步的良好初衷。
(二)小組工作介入技巧
運用小組工作法中“案主自決”的價值理念,即尊重小組每位成員的價值以及確信具有能夠改變的能力的前提下,幫助每位成員認識自身潛能并自己做決定,實現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在創業教育過程中結合小組工作尊重所有人的價值,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小組,以適應不同創業意愿特征類型的學生需求。
1.創業教育與新農村認知教育相結合的成長小組。針對有創業意愿、對大學生農村基層創業持中立態度的學生,應建立創業教育與新農村認知教育相結合的成長小組。例如,通過宣講“三農”問題使他們更清楚地了解當前新農村建設的現實情況,在小組過程中得到成長,逐步形成支持和愿意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想法;同時,他們也能夠以小組為平臺,拓展自身的創業資源。
2.創業教育與農村基層掛職鍛煉相結合的互助小組。對有創業意愿,愿意到農村基層創業的學生,應建立創業教育與農村基層掛職鍛煉相結合的互助小組。這類學生本身就具有農村基層創業的想法,他們所缺乏的是有效的創業教育指導以及對新農村創業的實際體驗。因此,首先,在小組工作過程中協助小組成員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而社會工作者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就是引導的角色,即對小組成員進行有目的的引導,促使小組成員通過互助的方式完成自己的創業生涯規劃。其次,開展更多的農村基層體驗活動。例如,通過寒暑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以及農事訓練、教學實習、村支書助理掛職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實踐、實習實訓中真實了解農村基層的問題和機遇;同時,也可以讓他們提前分析研判實際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和困難,對未來的創業發展方向做出正確的評估。
3.創業教育與“互聯網+”新農村學習小組。針對有創業意愿、愿意到城市創業發展的學生,應該遵循“案主自決”的原則。既然這類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創業,希望留在城市干事創業,那么在小組工作過程中就應該尊重他們的意愿和想法,而不是強行灌輸大學生必須到農村基層創業的教育。城市的衣食住行與農村聯系密切,在城市創業也可以與農村資源有機結合,因此,開展以“互聯網+”農產品為主題的創業教育對這類學生也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開展“互聯網+”新農村創業教育學習小組,用小組的方法幫助組員學習與農產品創業相關的各類知識;同時,在小組過程中增加對新農村建設的責任教育,使學生認識到農產品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挑戰,提高小組成員的創業能力和創業素質。
4.創業教育與創業意識培養小組。對于沒有創業意愿的學生,小組工作的重點應該放在對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和對農村農業問題的關注上。創業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首先,應該充分了解小組成員的共同需要,根據需求來制定目標,確保小組成員在小組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其次,應該引導小組成員對自己的需要、興趣和問題進行反饋。根據小組成員的反饋逐步調整小組的進程。鼓勵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使他們在交流和實踐中增加對創業的了解,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呂新萍.小組工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2]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3]徐小洲,李志永.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的制度與政策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10(11).